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艺 >> 演艺资源 >> 正文 >> 正文

香港电影摄影三雄黄岳泰鲍德熹杜可风

来源:演艺 时间:2023/3/26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香港电影摄影三雄:黄岳泰、鲍德熹、杜可风

黄岳泰(网络图片)

黄岳泰、鲍德熹均生于电影世家。黄父黄捷为《如来神掌》、《黄飞鸿》等片掌过镜。鲍德熹,父鲍方、母刘苏、姐姐鲍起静、姐夫方平均为香港演艺圈中人。然而,二人入行经历却大为不同。黄岳泰曾感叹“自信的背后是巨大的自卑”:他从小跟老爸在“邵氏”片场耳濡目染,捡废弃胶片练习,高中都未能毕业便入行。那一年,他17岁,首部作品是《香港奇案》。而鲍德熹13岁时就被身在左派演员阵营的鲍方送至广州第六中学读书。年回港后,有一日他忽发学电影的念头,进入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电影系,学习电影制作。年毕业返港,他执导影片《爵士驾到》,翌年,在《甜蜜十六岁》中掌镜,这才正式开启摄影师生涯。

黄岳泰(网络图片)

相同的是,二人对摄影这一行业都抱着极大的热情。黄岳泰对自己提出要求:“见到所有的场景和人物,都要立刻想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光线和镜头去表现。”因小时候学过武术,练过洪拳,黄岳泰被赞可以用摄影机“打功夫”,同时文艺片、恐怖片、科幻片、喜剧片都能信手拈来,“每次看完剧本后,想到怎样用画面展现,就是最大的挑战”。《奇迹》、“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天长地久》,为他带来一个个金像奖提名。令他瘦了25磅(1磅约为0.千克)的《宋家皇朝》,让他站上金像奖的舞台,获得“最佳摄影”奖。其后凭《紫雨风暴》和《不夜城》成金像奖“最佳摄影”的三连冠,成为一桩美谈。而《不夜城》开头那个近五分钟的长镜头,其实早在开拍前,他便与李志毅导演做过详细的沟通,要求排戏必须精准,不能出现无聊的多余的几秒钟。

鲍德熹(网络图片)

鲍德熹则对自己说:“这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出道很晚,31岁才进入这个行业,很多人十五六岁已经入行了,所以我一部电影要等于人家三部电影。要在每一个挑战中严厉批评自己:别人为什么做错了,怎么避免。”他会主动告诉导演自己想怎样,一起商量怎样去根据剧本故事来完成画面,同时也会在片场进行许多即兴发挥。很快,他以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在行内站稳脚跟,第11届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他一人携三部电影入围,风头一时无双。

黄岳泰有句名言:“最佳摄影就是没有风格。”他认为摄影师首先应该想的是怎样用画面去丰富剧本上的文字,要让观众一看到画面就感受到片中角色的心情和命运。因此,他拍电影运用了许多“反传统”手法,比如打“意念灯”(根据片中角色的状况、心情、心态去打光),还大量使用变焦镜头和强烈的色彩隐喻,被同行公认为最疯狂的运动镜头使用者。他的多方位同时摄影技术出众,在拍《投名状》时,不光几千人的大场面动用八台摄影机,连文戏也要同时启动三四台摄影机,让陈可辛“受宠若惊”。

鲍德熹(网络图片)

鲍德熹也不断追求着进步。早期他构建的画面总是色彩饱满、明暗强烈,有着凝重华丽的油画效果,《神雕侠侣》(年版)、《白发魔女传》等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而在作为“命运转折点”的《卧虎藏龙》中,他则师法中国山水画,让观众和动作同步,以中、远景制造气氛,武打时也摒弃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长景镜头,透过远观和俯视展现律动之美。配合剧情发展,他还采用了四套用色设计,一一紧扣人物脉动。李安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评价:“他的工作经验和摄影方式,让这个片子雅俗共荣成为可能,既让人看到美丽的画面,又不失动感与野性······这部片子能够使本质相悖的特质互融,跟鲍德熹的摄影有很大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黄岳泰创造了了第二个金像奖“最佳摄影”三连冠。作为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的创办人之一,他育人无数,是敖志君的师傅,还是刘伟强及马楚成的师公。文隽有言:“香港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摄影师都是黄岳泰的徒子徒孙。”鲍德熹也凭《如果·爱》和《孔子》分别斩获金马奖、金像奖奖杯。为表彰他在电影方面的卓越贡献,号小行星便以他的名字“PeterPau”命名。

杜可风(网络图片)

自称“生了皮肤病的中国人”的杜可风,“一直忙着在国际上给华人争光”,他走的是截然不同于前二者的道路。他说:“我直到34岁才开始拍电影。但是从前那些年月,今天回首起来毫不荒废。你历经世事,蹲过班房,这才是人生,是你的资本。如果没有这些,你就甭拍电影,这跟你用什么镜头毫无关系。”

18岁那年,杜可风离开家乡澳大利亚去跑船,当钻油台工人、做牧“牛”人、当中医······他辗转多地,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直到70年代末,他选择到香港学中文,对女教师一见倾心。在那场刻骨铭心的暗恋里,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被女老师命名为“风”。“杜可风”,他说,他的生命从这个名字开始。

杜可风(网络图片)

其后,杜可风来到台湾,与赖声川和丁乃竺相识,成为“兰陵剧坊”的创始人之一,开始与“云门舞集”和“二十四面体”合作开展摄影工作,并初次端起摄像机拍摄客家民谣纪录片。虽然“拍得一塌糊涂,声音和画面时有时无”,但他就此入行。为杨德昌拍摄《海滩的一天》让初出茅庐的他赢得亚洲影展“最佳摄影”奖。几年后,他凭借《老娘够骚》成为首位获金像奖“最佳摄影”奖的外国人。从此,香港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的恣意才气,在碰到王家卫后,喷薄而出。《阿飞正传》中,杜可风首次将三十几公斤的摄影机一手扛在肩上,开始了著名的手持摄影技法。戏拍到一半,他觉得自己开了窍,从“眼高手低”到领悟摄影真谛。多年以后,他回忆:“我很幸运,有王家卫那班人和这个工作环境,这种支持。我觉悟到,你自能尽所能。可能是年龄关系,或者是人生阅历,或者是电影体验,我悟到只要做好本分就够了,只要尽力,船到桥头自然直。之前,拍电影是我的工作,是我的理想。我在片场很难相处,我过分认真。现在,我拍电影如游戏,很轻松自在,是令我很开心的一件事。”

网络图片

《阿飞正传》为杜可风拿下金像奖、金马奖和亚洲国际影展“最佳摄影”三座奖杯,之后,手持、广角和魅惑光线,日益被他玩得炉火纯青。一个拍片是出名的自由探索,一个摄影是“靠下意识工作和周围空间各种氛围”,王家卫和杜可风这对“老夫老妻”,携手创造了七部各具风味的佳片。《重庆森林》利落鲜艳的都市感;《东邪西毒》粗糙凝重的油画颗粒感;《堕落天使》大量超广角镜头造成的疏离感;《春光乍泄》通过假定性照明处理,构成明暗反差和色彩反差,极度情绪化;勇夺戛纳“最佳技术”大奖的《花样年华》,张曼玉穿着旗袍婀娜多姿走上楼梯的画面,成为“所有镜头的结论”······所谓心灵相通、互相成就,正是如此。

杜可风(网络图片)

离开王家卫,注重“用光形成诗意空间”的杜可风,用不断乱拍呈现出的真实本色,震撼力不减当年。这其中,《三更之回家》和《英雄》,更获金马奖及金像奖嘉许,除摄影及偶尔玩票客串外,杜可风任编剧及导演的《三条人》及《巴黎,我爱你》,口碑不俗。他说他是“天生的电影人”,此言不虚。

据说去维也纳参加电影节时,一个女孩曾对杜可风说,她很喜欢他拍的电影,那种感觉犹如“与生活做爱”(HavingSexWithLife),杜可风对这句话大为欣赏。在他看来,“所谓的风格来自香港那个城市。一个空间的精神就来自它的节奏感。作为摄影师,所做的就是给一个空间适合它的颜色。”香港及香港电影,让这个外乡人不再孤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9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