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金先生在今年4月份由于感到心慌、气促,被诊断为房颤。他觉得这个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并没有系统治疗。上个月的1天,他起床后突然一侧肢体不能动弹了,入院后诊断为脑卒中。
好好的人怎么就中风了?
本期医学指导:
医院心外科杨明烽硕士与普通人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增加近5倍!
“三问”认清房颤真面目一问:心悸、心慌是病吗?心悸、心慌可能是房颤初期的主要症状,需警惕。
房颤通俗来说就是心房颤抖。“颤”就是心房跳得不规律,两个心房不工作了。
房颤有一定的隐匿性,当发生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医院做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是否有房颤。
二问:只有老人才需担心房颤吗?错。
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
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更容易中招。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
中青年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饮食习惯,定期体检。
三问:房颤是小事吗?房颤无小事,及时选对药。房颤会将脑卒中风险提高5倍,且一旦发生更严重。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三高”,房颤引发的中风更可怕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房颤发生时可使心脏内的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可能停止,血液易在左心房的左心耳部位滞留。这左心耳是个死胡同,它只有一个出入口,所以左心耳里的血液流得慢,尤其是房颤的病人,整个心房是抖动的,没有规律的推动血液流动,左心耳里的血就更容易淤积起来。再加上,左心耳里是不光滑的,淤积的血液就容易长血块,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供血,造成脑梗塞,也就是俗话说的中风。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
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带来的伤害。
“三招”预防房颤发作一招:预防血栓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左心耳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掉进脑子的血管引起中风。所以预防血栓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策略。
有两个具体方法:
一是吃抗凝药,抗凝药的作用是使得血块不容易形成,简便、费用省,但要长期坚持。
二是手术。通过医疗手段直接把左心耳切掉或闭死,但这个方法确切性还存在争议,且花费较高。
二招:控制心率预防血栓是治疗房颤的基础策略,如果有些人是因为心跳太快,难受,可以通过药物使得心跳不要太快。
三招:恢复正常心律终止房颤,恢复正常心律有3种常用的方法:
第1种是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物不良反应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不良反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但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很常见。
第2种是电复律,我形象的比喻这种方法是,心脏重启,虽然听上去有点吓人,但一般是很安全的,只是效果不持久。
第3种就是射频消融,运用介入或胸腔镜,其基本原理是把房颤异常发放冲动的部分与正常的心脏传导路径隔离开。
恢复正常心律是重要的治疗方案,但不能替代前面两个策略。
白瞎!电视上教的滴眼方法都错了!会伤了眼神!正确的在这里……
每年救活人,死神在他面前让步!东阳的这个医生真有本事……
全国最厉害的胆石专家“胡一刀”到东阳了!他送来的大礼物是……
女神有福!剖腹产只留淡淡“美容疤”,还能去除一胎老疤!好多杭州人都跑到东阳来生了……
32岁少妇出血毫升,竟是因为这个小东西!生命都有危险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