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房颤的临床症状 >> 正文 >> 正文

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7-8-22

心房颤动(房颤)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并增加患者脑卒中风险和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脑卒中预防成为非瓣膜病房颤治疗的临床重点[1-5]。传统的治疗方式则依赖于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内的长期抗凝治疗[6-9]。左心耳血栓在房颤脑卒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可以人为地机械阻断左心房和左心耳之间的血流交通,使血栓栓子封闭在左心耳内,无法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预防左心耳引起的血栓栓塞的目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展了多项大规模临床对照研究对左心耳封堵术(leftatrialappendageclosure,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验证,其中Watchman封堵器所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充分[10-13]。而在国内,左心耳封堵器植入仍处于起步阶段,积累的临床数据较少。医院于年开始进行LAAC手术[14],是国内医院,本文对本中心单一病房开展LAA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纳入年3月至年3月医院单一病房行LAAC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18岁以上,非瓣膜病房颤,CHADS2评分≥1分;②不适合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有记录的出血病史(胃肠道、脑血管等)和出血倾向(用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危,1~2分为低中危);③术后可以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月以上;④患者和家属表示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并随访至少1年。排除标准:①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②瓣膜疾病房颤患者;③左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④有症状的颈动脉疾病患者;⑤不稳定心绞痛;⑥心功能IV级(NYHA分级);⑦近30d内新发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⑧活动性感染;⑨活动性出血;⑩肿瘤患者,预期寿命在2年以内;?造影剂过敏患者。

2.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所有拟行LAAC的患者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予以食管超声和左心房增强CT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双侧腹股沟区手术备皮;术前禁食水6~8h;术前48h口服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1次/d;术前1h静脉应用抗生素。在全身麻醉下,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常规消毒、铺巾,穿刺右股静脉后置入SL1房间隔穿刺鞘至上腔静脉,在食管超声指导下行房间隔穿刺,将SL1长鞘置入左心房后,置入2.6m交换钢丝,退出SL1鞘,置入14F的封堵器导引鞘于左心房。通过左心耳封堵器导引鞘置入6F的猪尾巴导管进入左心耳,行左心耳造影,行多角度食管超声检查,根据猪尾巴导管标记度测量左心耳开口直径,选择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或者Lefort(北京乐普医疗)封堵器]大小,经输送系统将封堵器置入左心耳,精确定位后成功释放在左心耳颈部,封堵器压缩8%~20%,推拉实验证实封堵器稳定,遂释放左心耳封堵器,造影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既符合PASS标准(Position:封堵器位置合适;Anchor:封堵器固定牢靠;Size:封堵器植入后压缩至少8%~20%;Seal:封堵器封盖左心耳口部)。术中静脉推注肝素U/kg体重,术中维持在s。术后转入心内监护室治疗。

3.术后随访:术后1个月行食管超声检查,3月、6个月行普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器位置情况,术后1年再次复查食管超声。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决定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更换方案。左心耳关闭率使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影像分为5级进行评定。(1级:严重残余瘘,多个独立的分流;2级:中度残余瘘,分流直径3mm;3级:轻度残余瘘,分流直径1~3mm;4级:轨迹,分流宽度1mm;5级:没有残余瘘。)左心耳封堵成功的定义是≥3级。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更换方案:术后45d内服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之间。术后45d~6个月,服用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6个月后服用阿司匹林mg/d。①有效性主要终点:为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以及体循环栓塞的复合终点。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等原因引起的脑部本身病变和(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导致脑血液供给障碍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缺血性脑卒中定义为脑卒中发生后90d的修正Rankin分数(mRS)≥2。改良的Rankin评分量表(mRS)标准如下:0分:完全无症状;1分:尽管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常职责和活动;2分: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要帮助,能照顾自己的事务;3分:中度残疾,要求一些帮助,但行走不需要帮助;4分: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无他人帮助不能满足自身需要;5分:严重残疾,卧床、失禁、要求持续护理和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