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75岁以上人群中发生者可高达10%。房颤时心跳频率快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非常不整齐,使得心脏丧失了应有的正常功能。世界范围内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发病率不断增高,房颤患病率与之密切相关,同样水涨船高。根据预测,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一旦发现房颤,也不要过于惊慌。首先必须有效控制原发疾病,如冠心病和高血压;其次,有些房颤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得到控制;再者,采取心脏介入手术如心房射频消融术,可根治某些病人的房颤症状,使其痊愈。究竟采取哪一种治疗方法,医院正规就诊检查,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辩证选择。
对于无法根治的房颤患者,则需服用抗凝药,最常见的是每天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医生经常被问及:“这个阿司匹林我还要吃多久啊?”或者“我都吃了这么长时间药了,怎么还是心慌,做心电图还是房颤呀?”此时,医生就会解释,阿司匹林不能治疗房颤,只是一种抗凝药,是为了预防病人因房颤而引发中风所以需要长期服用的。这样一来,有些病人就更加糊涂了:既然是因为得了房颤,要吃阿司匹林,咋这个药又不能治疗房颤?房颤明明是一种心脏病,与脑中风又怎么又有关联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抗凝药。所谓抗凝药,是通过影响人体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素而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正常人由于有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及纤溶系统,所以血液在血管内既不凝固也不出血,始终自由流动。但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时,就会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正常人的心脏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血液在全身血液循环中有序流淌,一般不会凝固;但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舒张节律,血液在心房内储留淤积,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形成固态的小血块。若形成的细小血块再通过心脏搏动随血流射出,进入脑部血管,就有可能堵塞脑动脉管腔而造成中风,即便流到上肢或下肢等外周动脉血管,堵塞后也会引发相应严重病变,造成相应的功能障碍。因此,对于暂时无法控制房颤病情者,医生都会叮嘱服用抗凝药。在诸多抗凝药中,阿斯匹林因为价格相对低廉、安全性高以及副作用较小而最为常见。所以说,虽然阿斯匹林对房颤本身没有治疗意义,但还是建议房颤病人长期服用。
赞赏
长按鍝鍖婚櫌鑳藉娌诲ソ鐧界櫆椋?鍖椾含涓鍖婚櫌楠椾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