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飞往芝加哥的UA国际航班上,一位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忽发症状,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一位中国医生站了出来,他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判断患者的发病状况,及时救治,使病情得到控制,并在此后的10个小时航程中,不断评估、监护患者的病情发展,最终使患者症状得以缓解。当时,《门诊》杂志特约通讯员曾文明,恰好也在航班上,他告诉《门诊》杂志,这位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的中国医生,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的葛均波教授。
◆◆◆◆◆ ◆◆◆◆◆
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CC)即将开幕,近几日,全球各地数以万计的心内科医师正纷纷赶往芝加哥。3月31日,葛均波院士也搭乘UA国际航班,应邀参加在芝加哥召开的ACC。当时,航班已飞行了4个多小时,忽然,他听到空乘人员在广播中呼叫:有一位乘客可能突发心脏病,是否有心脏科医师乘坐本航班,能否给予帮助和救治。葛院士听到广播后,毫不迟疑地站了起来,迅速找到空乘人员,说明了自己心血管专科医师的身份。原来,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男性乘客,起飞约4小时后突然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身体非常虚弱,患者立即呼叫了空乘人员。
葛院士来到患者身边,简单查体和询问了病史,发现该乘客症状较复杂,且一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然而,在诊断过程中,空乘人员拿出的机上医药急救箱里,听诊器没有振动膜,没法听诊,血压计也有问题,无法使用。葛院士只能凭他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救治。他首先给予患者吸氧,而后,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患者血管,同时,积极协调乘务人员,将患者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以便患者可以平卧。经过葛院士的初步诊治,该乘客的症状逐渐得以缓解。葛院士告诉空乘人员:让患者尽量平卧,如有症状可随时呼叫他。期间,葛院士还每隔2、3小时去检查评估一下病情。
此时,机长提出,是否需要提前通知芝加哥机场安排救护车?是否通知地面急救工作人员准备上医院?葛院士考虑后表示,目前患者状况已稳定,如无意外,请空乘人员在飞机抵达前90分钟左右叫醒他,再次评估患者当时的情况后,再做决定。最终,葛均波院士在即将到达芝加哥前,再次问诊患者,发现患者的情况在继续好转。考虑到安全性,葛院士建议空乘人员,安排轮椅送患者下飞机。患者一直在感谢葛均波院士,虽然两人素昧平生。葛均波院士对患者说:“每一位医生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帮助患者。在美国期间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电话联系我。”
机组人员在事后登记事件经过时,看了葛均波院士名片,才得知他是中国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对同行的人说:Itwassonicetohavehimontheplane.Wereallyappreciateit.Itsawesome。
◆◆◆◆◆ ◆◆◆◆◆
编后今天上午,本刊主编汪闻亮将赴芝加哥参加ACC,在上海浦东机场办理出关手续时,他及时收到了本刊特约通讯员曾文明先生和邱斌女士传递的信息、照片,并得以在候机楼写完这篇新闻稿。为此,《门诊》杂志向曾文明先生和邱斌女士表示感谢。同时,我们由衷感佩葛均波院士作为心血管专科医生的代表,用自己的专业、医德和素养,为我们所作的示范。而且,我们由此而认为,虽然本例患者很幸运地得到了救治,但我们期望长途飞机途中,一方面航空公司应该根据国际范例备好基本的诊治工具和常规药物,另一方面配备AED也不容忽视。葛均波院士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强调,应全面加强公共场所AED的配备和人员培训;今后,随着疾病预防、卫生公共服务更多的改进,能够让广大民众享受有健康而有尊严的生命。
TIPS
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而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其致死率、致残率更高。有研究证明,口服抗凝药物可降低房颤患者64%的卒中风险以及26%的死亡风险。因此,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应坚持服用抗凝药以预防卒中。
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白癜风怎么能好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