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加(doctorplus1)导语
我姓黄,男,59周岁,湖南省桃源县人,是一位未学医和不懂医的房颤病患者。今年四月,我爱人在家里通过网上查询到专家刘兴鹏主任。接着我的女儿在北京通过网上预约,医院知名专家5月3日的门诊号。我幸运我感恩
五月三号(周二),我在家人的医院。我是按排队序号第一个走进刘教授接诊室的病人。我们进行了10-20分钟的对话。其中,当刘教授仔细地看了我递上的之前的相关病例资料后缓缓地,综合来看,您这应该是“阵发性房颤”,具体病情待进一步检查。对于房颤,尚无特效药能根治它,即使长时间坚持口服药物也不能治愈,只能勉强维持,抑、亦或减缓与遏制他的发展速度,弄不好极有可能转变成“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甚至会形成血栓而中风,发生心梗,脑梗或其他。我急切地问:“请问刘教授,有没有比吃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呢?“有!”刘教授十分肯定的说,手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比如有导管射频消融术,属微创介入治疗,不需要开刀。如果是“阵发性”的。成功率可达80%左右,(这不像是做广告,更不像在吹牛,我心里这么评判着,于是下定决心------做手术!)。……今天,您可以先把相关化验做了,可减少手术时住院时间,再排队预约,手术可能在五月底或者六月初。
当天,我就收到并成功互相
6月1号----8号,我医院房颤中心二病区(病案号,病床号B)入院治疗。先后主要做了血常规、凝血、胸片、CT、心脏、颈动脉、双下肢静脉超声和经食道超声,等好多种辅助检查,6月6号手术。
特别是,副主任医师田颖主任,每逢查房时,她和患者谈话时始终保持亲切地、恬静地、真挚的、诚信的微笑-----这微笑似乎在述说:“乖女儿,不用怕,都有妈啦”,使人安心,让人依赖;“妈,不用担心,一切由女儿搞定”,使人放心,让人信任。有似朋友般的深情,更似亲人间的厚意。这微笑是如此的职业高尚、拿捏得当,恰当好处,似乎若少一些一丝丝有冷淡高傲、不够热情、不易接近之嫌,若多一丝丝有逢迎做作、不大牢靠、不可相信之疑。6月6号下午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里,她自始至终一丝不苟地操作(好多械具),激情凝聚地调度(手术室里所有人),以致达到精密优化的高度结合。其间,她不失时机的掌控者患者的精神和情绪,时期最大限度地配合手术。比如,在那么高密度的工作模式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她还用轻松甜美的笑声,和轻声愉悦的方式,与患者谈话交流:“您叫什么名字啊,您哪人啊,您多大年纪啊,您体重多少呀,您感觉还好吗,您刚才咳嗽有点大哦,您尽量少咳嗽、或者轻点儿哦,您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我哦”……田颖主任用她对患者关怀备至的谈话、春风拂面的笑声,和想象着她那赏心悦目的笑容(因为手术全程整个人都被罩着)确实能让患者大大地减少紧张和恐惧,大大的减轻难受和痛苦,仿佛时间会过的快很多,能让患者一直很好的配合着。让手术在全方位、全是空的通力配合下达到完美。田颖主任以她的“用心”、“贴心”、“专心”、“爱心”,换得了患者的“慰心”、“暖心”、“放心”、“安心”,这就是一名具有职业操守的“医心”的好大夫啊!
经过查询了解,特别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我觉得,医院房颤中心,在刘兴鹏主任的率领下,理念先进,组织有序,团结协作,运作高效,与时俱进,行业表率,是一个很优秀的团队。我要为这个团队点赞!我更感恩这个团队!感谢刘兴鹏主任,感恩田颖主任,感恩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我庆幸我希望
自住院手术以来,我回想起了过去的许多事,也想到了今后的一些事……
我庆幸。在家人(特别是爱人)、亲戚和朋友的劝说,尤其是医生们(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刘兴鹏)的指导下,我理性的、明智的、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重大选择------手术(导管射频消融术)!由此,才使我从房颤的笼罩中、惶恐中、惊悚中、煎熬中解救出来,指不定这正是从死亡的边缘给拽回来。
房颤,他不像“感冒”,虽然频繁的与普众密切往来,也因此大家对它十分了解,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易于识别和对付;也不像“癌症”,虽然吞噬数众,恶名昭著,也因此人们“谈癌色变”,万分重视。房颤,目前尚有一定隐秘性,大众对他的认知远远不够,就是在京城也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房颤是什么,我不晓得耶。”我所在的县城,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的,更不说广大农村的乡村了,恐怕若干的人群对此闻所未闻。然而。它并不因为你的不熟悉而不光顾你,据载,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已过-万,依我看,这仅是一种“有资料显示”或者估算,实际上恐怕远不止这么多。理由是,民众并没有对此进行过普查,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是房颤患者了,根本没去做过检查,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儿,或者,有些人知道的也还未经查实,因为有些房颤病患者不在发病时及时行心电图,是不易查证定论的,这绝对不在少数。说不准许多人死于因或因引起的并发症,也不知情,亦或报以其他恶名,如中风、心梗、脑梗、心脏病(归统)、猝死……
房颤,我感觉着他似乎有一个衍变过程。保不齐房颤于我30年前就“擦肩”,20年前“握手”,10年前“亲密接触”,近几年“常驻心中”,直到手术才将它“消除去脏(心脏)”。40年前,我喝酒曾是“海量”,没过十年却因为酒醉摔个“半死”,又过十年因“三杯下肚”而“打点滴”,再过10年因沾酒而醉,被判定为典型的“酒精过敏”,之后就一直与酒绝缘。我揣测,指不定喝酒是诱发房颤的催化酶、助燃剂和推进器,因为喝酒后的感觉是,首先心跳如速,心慌,然后心慌加剧,把持不住,“心理跳到口里”,严重时会皮肤红肿甚至隆起疙瘩,直至不省人事。
房颤对于我,大多是心跳加快,渐变过速促猛,且不规律,每两次跳博间的时差不尽相同,先是心慌并逐步加剧,同时伴有好似绳勒喉头的感觉,由开始难受,到后来难受的不知如何形容,至此有时还会出现骤停,很明确的感觉到心脏不博动了。这时,真的是要命了,到了死亡边缘,如果不能在短时间(我曾经历时最长的是十几秒吧)内不能缓过气来的话,极有可能就是猝死,或心梗、脑梗等等之类的了。
对于房颤,我在做手术的前采取应对策略是,遵医嘱坚持按时吃药,调整并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尽量远离(或与之隔离)嘈杂的环境,经常去湖库水边钓鱼和散步,适当的做一些有氧运动,淡去较频繁的社交,婉拒一些朋友聚会,精神上切勿紧张、平和放松,饮食上限量或者不喝咖啡、茶、可乐等,尽量避免感冒,平静的生活,快乐每一天。如果,一旦发现心跳有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停止活动,改变运动状态,能停住就不动,能站就不走,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平缓的深呼吸,有条件就喝几口温开水,想办法主动抑制或遏止房颤发展趋势。“救心丸”尽量备而不用,非要用不可时,将取其8---10粒含于舌根下让其自然融化。
对于房颤,就目前来看,恕我直言,我以为,我希望,各级政府与卫生医疗行政部门应予以的足够重视,列入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指标,各医院与居委会(村)卫生室着力于宣传和教育、引导和指导,或可列为一定级别(或某种类型)的常规检查指标,特别是面向生活在最基层的群众,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惊醒梦中人”。建立机制体制,序列化,体系化,制度化,普及化,常规化。要形成全民意识。重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手术。从而远离房颤,高质量地生活,这就是我(也应该是广大民众)美好的愿景。刘兴鹏 主任医师医院心脏中心擅长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和缓慢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田颖 副主任医师医院心脏中心擅长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和缓慢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
赞赏
长按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幓閭d釜鍖婚櫌鐧界數椋庤兘娌诲ソ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