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艺 >> 演艺发展 >> 正文 >> 正文

线上演出化挑战为机遇中国青年网

来源:演艺 时间:2022-12-2

疫情倒逼演艺行业“换挡”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从1月到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近2万场演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尽管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已渐趋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有媒体报道,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均已出现演出场所感染事件。

在此情况下,演艺行业自觉地服从疫情防控大局,既是必要,也是担当。我们确实也看到,不少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及时地调整了创作生产与演出的频率,通过互联网平台于线上复工,以“云剧场”“在线艺术欣赏”“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了“换挡”。

这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虽然有形势倒逼的因素,但在科技发展使云技术、流媒体、5G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生活之际,等于提前让演艺行业直面了虚拟运营可能的到来。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话题。众所周知,包括戏剧在内的演艺行业是以现场演出、亲临体验为核心而充满互动性、仪式感的行业。当现场演出被导入线上、导向虚拟,传统的观演关系亦将随之消解。而在实际操作中,也不乏演出团体顾虑到线上直播可能会此消彼长地侵蚀现场演出的票房,对直播探索并不积极。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在技术手段已渐渐不再成为障碍之后,线上直播的形式依然推进有限。或者说,线上直播只是被当作一种传播推广、教育普及的手段和现场演出的延伸补充。

这种情形,当然不能简单地高喊与时俱进了事,或者过度保守地排拒新事物的降临。如果说疫情是舞台艺术、演艺行业面临的一次大考,那么它同时未尝不是一个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契机——除了直接应对创作演出、运营管理、推广传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也借机理顺舞台艺术与互联网衔接的基础理论问题。

“线上”现状:国际国内各有精彩

需要说明的是,包括戏剧演出在内的演艺产品走到线上并非始于此次疫情。泛而言之,此前诞生的许多经典舞台作品以视频形式传输到线上,部分满足了看不到现场的人们的需求,大体可看作是一个演艺意义的“线上”雏形。直到同步高清直播成为可能,部分地满足了观众的现场仪式感,“线上”模式及虚拟运营似乎才有了落地基础。

比如,在全球有着广泛名声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NationalTheatreLive)平台,其直播或重播放映模式也并非让观众在家观看,而是通过到合作剧院完成一系列常规的购票、检票、入场等“仪式”进入剧场观看的。它跟线上视频的存储、选看是有区别的,而其刻意维护的现场仪式感、体验感,我想看过近些年来华演出的话剧《弗兰肯斯坦》《科利奥兰纳斯》(又译《寇流兰大将军》)等作品的人必定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很难苛求于线上获得完整的剧场体验,线上线下的彼此妥协在所难免,但作为疫后理想的参考,相关数据是非常鼓舞人的。据报道,“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项目自实施仅6年即实现了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多个场所的直播或重播放映,观众人数超过万人次。对于戏剧演出中剧场座位一般少则几十个、多则不过两千个左右的情形,这个数据是十分惊人的,也说明经过合适的运作与技术实现,线上的、云端的演出行为也能获得观众的认同甚至追捧。

回过头来看国内的情况,相关实践探索其实已在小步前行,而伴随近些年来戏曲电影的再度复兴,其丰厚的传统积累与崭新的语汇开拓,可以说是戏剧“换挡”线上的“基本盘”。

年,国家大剧院上线古典音乐频道,次年开通“大剧院·古典”App,并提出了“移动大剧院”“网上大剧院”的建设愿景,逐渐实现了技术层面的高清直播。而在疫情防控形势的倒逼之下,就笔者所见,几乎所有的文艺院团、演出机构都在各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9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