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轻者影响生存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为此,在该病的防治策略中,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系重要的防治策略。在预防栓塞事件中,规范的抗栓治疗已获满意疗效,然因需长期抗凝,病人顺从性较差,据估计,我国房颤患者规范抗栓治疗者不足10%。因此,探索新的预防栓塞事件的策略便显得尤为必要。
近年来,采用左心耳干预预防栓塞事件的临床研究已有诸多报道,国内许多中心也陆续将外科干预左心耳及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应用于临床。循证研究已初步显示,左心耳有效干预后预防栓塞的效果不亚于华法令的抗栓效果[1],此为推进这一策略在我国实施提供了有力依据。
为规范左心耳干预预防栓塞事件的临床应用,国内本领域相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形成了《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以供开展此项工作时参考应用。
一、左心耳结构和功能左心耳(LAA)是胚胎时期原始左心房(LA)的残余附属结构,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四周[2]。LAA位于左上肺静脉与左心室游离壁之间,基底部靠近冠状动脉回旋支主干,后上方与左上肺静脉毗邻。LAA多呈长管钩状结构,形态变异较大,长度通常为16~51mm,开口直径为10~40mm[3]。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经皮选择性LAA造影可以显示LAA形态。研究发现LAA形态各异,Wang等[4]根据心脏CT检查结果将例患者LAA开口形态分为五种类型:椭圆形(oval,占68.9%)、足样(foot-like,占10%)、三角形(triangular,占7.7%)、水滴样(waterdrop-like,占7.7%)和圆形(round,占5.7%)。尸检发现,80%患者LAA呈多叶状,其中54%为双叶状[3]。与发育成熟的LA不同,LAA内有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表面不光滑,易使血流产生漩涡和流速减慢,是促使血栓形成的解剖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LAA为LA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DiBiase等[5]应用CT或MRI对例药物治疗无效、拟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LAA进行形态学研究,根据影像学结果(测量长度、角度及分叶数等结构特点)将LAA分成四类:“鸡翼形”(chickenwing)、“仙人掌形”(cactus)、“风向袋形”(windsock)和“菜花形”(cauliflower),其中鸡翼形比例最多,占48%。导管消融术前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在鸡翼形LAA患者仅为4%,而在仙人掌形、风向袋形和菜花形者分别为12%、10%和18%。在CHASD2评分0~1分的患者中,非鸡翼形LAA者卒中风险显著高于鸡翼形LAA者(4.6%vs0.7%)。在控制了CHASD2评分、性别、房颤类型等多变量的回归模型中,LAA呈鸡翼形患者79%不太可能有卒中/TIA病史。Kimura等[6]对低CHADS2评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了LAA解剖学特征与卒中危险分层相关性的分析,发现LA直径大小、LAA血流速度、左室功能及血清脑钠肽水平等均不能预测卒中风险,而菜花形LAA则是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LAA的形态与血栓栓塞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LAA具有收缩及舒张功能,其收缩功能参与左心室的充盈,舒张功能与LA的容量-压力调节有关。窦性心律时,LAA因具有正常收缩能力而很少形成血栓,经食管超声检查(TEE)呈现特征性血流频谱:向上的排空波由LAA主动收缩产生,其后的充盈波则由LAA弹性回缩或当房室间压力阶差消失时肺静脉充盈左房及LAA所致[3]。病理状态下LA压力增高时,LA及LAA均通过增大内径及加强主动收缩力来缓解LA压力,保证左室足够的血液充盈。随着LA的不断增大,LAA入口明显增宽,呈球形或半球形改变,LAA的充盈和排空速度也逐渐降低。房颤时心耳壁的内向运动难以引起足够的LAA排空,导致血液在LAA淤积,进而形成血栓的病理基础,TEE检查可发现LAA血流呈不规则的锯齿样改变,血流速度明显降低[3,7]。研究表明,房颤患者LAA内血栓形成取决于LAA收缩功能,形成血栓者其LAA收缩功能显著低于未形成血栓者[8,9]。
未完,待续,敬请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dzz/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