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心脏房颤的症状 >> 正文 >> 正文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4期刘少稳房颤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8-12-9

年8月5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协办,上海交通医院(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4期暨第五届公济心血管论坛学术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

在上午的培训活动中,医院刘少稳教授结合最新临床证据,介绍了房颤合并心衰的机制、危害以及相关治疗进展。

刘少稳教授作报告。

一、房颤和心衰的关系

房颤和心衰是二十一世纪两大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脏科领域最大的挑战,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指出,房颤可导致患者死亡率、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生活质量、认知功能下降,心衰风险增加,20%~30%的房颤患者伴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另外还有相近数量的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

年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LIEF研究指出,房颤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远高于卒中。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ACTION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如图1)。

图1.ACTION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心衰相对风险高于卒中。

此外,有研究显示,新发房颤是心衰恶化的重要指标,是心衰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

二、房颤合并心衰的发生机制

房颤与心衰往往互为因果,其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2.血流动力学机制。

图3.细胞学机制。

三、房颤合并心衰的管理

1.节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

AFFIRM、RACE及AF-CHF研究发现,节律控制未见总体死亡率降低。一项纳入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分析发现,节律控制死亡率反高于心率控制。

为何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未显出维持窦律的优势?刘教授指出,心衰患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较敏感,易出现负性肌力和促心律失常作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难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达不到有效维持窦律的效果,维持窦律的优点被抗心律失常药物失效和毒性反应所抵消。

因此,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宜进行室率控制。慢性期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控制室率,急性期可选用胺碘酮,既能安全有效地控制室率,又具有复律作用。

2.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

年ESC房颤管理指南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推荐如下:

①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行心脏复律治疗;

②根据患者卒中风险决定是否行抗凝治疗;

③使用利尿剂恢复体液平衡以改善症状;

④心率控制:起始心率目标<bpm;若存在持续性心衰/房颤症状,则执行更严格目标;

⑤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⑥及早考虑节律控制;

⑦对心衰进行进一步治疗,包括器械治疗;

⑧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疾病及高血压。

3.上游治疗是否有效?

年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RACE3研究显示,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使用醛固酮拮抗剂、他汀、ACEI/ARB等药物进行上游治疗后,1年时窦性心律维持率较对照组高12%(图4所示)。

图4.RACE3研究结果。

4.导管消融是否改善患者预后?

早在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即指出,导管消融治疗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改善心功能。

年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相比于室率控制,导管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如图5所示)。

图5

年发表的CAMTAF研究提示,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更新,相关指南对于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推荐级别也在不断提高(如图6所示)。

图6

刘教授指出,尽管多项研究证实导管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但其治疗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

↓↓↓点击"阅读原文"

田新芳

赞赏

长按







































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
白癜风能治好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dzz/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