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剧场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市场供给在不断地细分,艺术殿堂与演艺新空间并存,不同年龄段与喜好的观众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在北京市制定的《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方案》提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举措后,观演方式也从常规的视听观演到全身心体验,演艺内容与经营模式也不断创新求变。其中,北京市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打出“会馆有戏”品牌;王府井、隆福寺地区的“文化金三角”;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当然有戏”大麦新空间、开心麻花沉浸式演艺新空间等复合型剧场的出现,让戏剧的玩法有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新京报专访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导演易立明,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聊聊打破传统模式之后,戏剧新的玩法与趋势。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易立明表示,他想将这个场馆打造成吸引城市年轻人随时能歇脚看戏的场所,让艺术真正浸入生活。新空间将更多生活场景融入艺术空间年初,作为国内演艺行业的头部企业,大麦Mailive宣布成立“当然有戏”戏剧内容厂牌,该厂牌主理人李婧介绍,从厂牌成立之前,整个行业已呈现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势——观众的年轻化。从全球的戏剧受众来讲,中国观众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显著,大部分来看戏或是来剧场买票的观众的年龄段通常在25到30岁之间,“包括一些商业戏剧的受众,年轻化趋势也很明显。因此在成立厂牌的时候,我们就把沉浸式和互动体验式的戏剧作为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1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