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心脏房颤症状 >> 正文 >> 正文

ldquo中国房颤日rdquo特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8-6-21

6月6日是第六个“中国房颤日”。

我国是房颤第一大国,约有万房颤患者,重庆发病人数约20万。同时,房颤患者患中风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

虽然我国房颤患者发病人数多,但正确运用华法林等抗凝药来预防中风的比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

那么,哪些房颤患者适合运用抗凝药预防中风?别急,你可以先根据中风风险自测一下。

关键词中国房颤日

年3月19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八大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房颤联盟(CNAFA)在京成立,会上同时宣布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

门诊案例

我为什么不能吃阿司匹林预防中风?

66岁的陈先生是一位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每天除了在吃医生开的降压药和治疗房颤的药外,还在病友的介绍下吃着阿司匹林。因病友告诉他,吃阿司匹林能预防中风。

上个月陈先生因血压控医院就诊,当医生得知他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就立即让他停药,并建议改服华法林或达比加群酯之类的抗凝药。这让陈先生很纳闷:那么多的人都在服用阿司匹林,为什么我不能吃呢?

案例分析

房颤患者防中风不知要吃抗凝药

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抗凝药是华法林,这种药相对便宜,医生运用的经验也丰富,但临床上真正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却很少。

有数据表明,在中国真正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占应服用患者的5%,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数值可达60%~70%。而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生的建议不够积极,害怕出血的风险;二是患者怕麻烦,因为应用医院抽血化验。

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博士后、教授于学军说,我国房颤患者发病人数多,抗凝药使用率低,使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的比率,远远低于欧洲国家,这使得我国房颤患者在预防中风方面,面临严峻形势。

专家解读

房颤引发的中风致死率、致残率高

于主任告诉记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正常人的心跳为75~次/分,房颤时心跳频率快、不规则,有时可达~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等,是房颤患者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有数据显示,房颤患者患中风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由此可见,房颤导致的中风比其他原因比如普通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更加可怕,致死率、致残率也高。据调查,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

所有治疗中抗凝治疗最重要、最关键

目前治疗房颤,主要有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电复律。“在所有治疗手段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是抗凝治疗,它可让血液不容易凝固,这样可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少了,也就减少了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中风的发生。”于主任指出。

药物治疗虽可以减少房颤发作,但不能治愈房颤。而且,这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对于发作频繁的病人,可以短期应用药物治疗,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射频消融术就是从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将导管放到心脏里面,然后再通过放电,将房颤起源的心脏结构消融掉。

还有一种房颤治疗方法叫电复律,比如第一次出现持续性房颤,或者房颤症状非常严重,持续发作几天或二三十个小时等比较适合。但90%的病人一年之内还会回到持续性房颤。

“在所有治疗房颤的方法里,射频消融的疗效最好,远远优于药物治疗。”于主任说,即便是运用了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房颤患者也应在术后3个月进行抗凝治疗。此后,如果证实没有房颤,患者才可以停止治疗。

抗凝药物的重要意义在于减少血栓

于主任介绍说,抗凝药物的重要意义在于减少血栓。有研究数据表明,当性别、年龄等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时候,五年、十年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比没有房颤的人要高一倍。而抗凝药物的使用,却能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以使脑中风发生率减少2/3,大幅度减少死亡率。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抗凝药也有副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出血,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有数据显示,抗凝药脑出血的发生率是0.3%~0.5%。不过,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却是3%~5%。“因此,抗凝药引发出血的风险,要远远低于房颤血栓栓塞的风险,所以,临床医生还是主张大多数房颤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于主任表示。

服用华法林定期监测益处大于坏处

那么,抗凝药需要吃多长时间呢?于主任说,一般来说抗凝药需要终身服用,除非房颤治愈。而且,房颤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生中风的风险就越高,就更需要服用抗凝药。

“不过,不是所有的患者一旦诊断为房颤,就需要服用抗凝药,这需要医生的严格评估,临床上约有2/3的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于主任说,华法林作为房颤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如果医生建议房颤患者吃华法林,还是尽量服用,并定期进行监测。因为服用华法林时,药量少了没有用,药量大了容易出血,必须要吃得正好。如果定期监测维持在最佳状态,华法林的益处要远远大于坏处。

专家提醒

自我评估有2分以上就应抗凝治疗

由此可见,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造成的危害。那到底该如何预防呢?于主任说,房颤患者可先根据自测表评估自己的中风危险。

对于被诊断为房颤的患者,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患中风的风险有多高?我该不该吃抗凝药?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对照房颤卒中风险分层评估表(CHADS2评分)来算算自己的得分就可以知道。

这个评估表的总分是6分,CHADS2中的C、H、A、D代表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各占1分,而S代表先前曾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这一项占2分。

于主任说,得分越高,中风的风险也就越大,如果你的得分≥2分,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进行治疗。

阿司匹林对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无效

据了解,在我国房颤患者中,有将近70%的人应用阿司匹林抗血栓栓塞。于主任指出,这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误区。目前抗血栓药有两类:一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它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合而抑制血栓形成;一是抗凝药,如华法林,它是通过抑制凝血机制使得血液不凝。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引起血栓的主要原因是,左心房血流缓慢,从而容易长血栓。而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引起的疾病,对于房颤的作用有限。因此,目前医学公认阿司匹林对于冠心病引发的血栓栓塞有效,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但对于治疗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无效。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和房颤,可能就需要同时吃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这两种药预防脑中风。”于主任表示。

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乱用

于主任还指出,除了用阿司匹林替代华法林,临床上房颤患者在治疗中还存在着一些治疗误区,比如80%的房颤患者都在使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胺碘酮,但实际上,并不应该用。

胺碘酮这类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只能短期减少一部分房颤的发作,比如患者发作症状非常严重,或者患者症状发作非常频繁,但又没有条件或费用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短期内应用这个药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的减退或亢进,还会引起一部分病人的肺纤维化,或眼睛问题等副作用。

除了胺碘酮,最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有心律平。它同样具有副作用,而且作用效果也不如胺碘酮,所以,长期应用心律平对患者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治疗房颤应忘掉阿司匹林,忘掉胺碘酮,记住华法林。”于主任提醒说,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大部分患者都应如此。

良好生活习惯有助预防中风

除了正确选择抗凝药治疗外,平时不经意的生活习惯,也会对心律的改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于主任提醒房颤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中风。

比如,饮食上尽量不吃动物内脏、动物油、肥肉等高脂高油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同时,戒烟限酒,少饮浓茶和咖啡。适度进行散步、打太极等运动。

此外,目前早期识别房颤,最便利的早期检测方法是定期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测。尤其是当有心悸不适或其他症状时,需要立即查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即便没有症状,也不能就自我排除房颤,建议50岁以后,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定期做动态心电图检查。

温馨提醒

免费救助房颤患者活动还剩2个名额

日前,由心脏联盟西南房颤中心主任、原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于学军教授发起倡议,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马长生教授等11名全国顶尖心血管病专家联手,在4月上旬至6月底,开展为期3个月的主题为“







































治疗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重庆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