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心脏房颤症状 >> 正文 >> 正文

中国房颤周刘启明房颤抗心律失常药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9-3-23

1月22日,"中国房颤周"学术活动以医院为主会场隆重召开。在房颤综合管理专场,医院刘启明教授为大家系统介绍了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进展。

图1.刘启明教授作报告。

一.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孰更优?

在房颤的治疗策略中,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过,仍有争议的是,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究竟哪一种更优?对多项临床研究的汇总分析发现,室率控制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替代治疗。在某些高危房颤亚组患者中,针对病死率或住院率而言,节律控制并不优于室率控制。对比二者的荟萃分析表明,节律控制不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率,但可降低卒中发生率。

年ESC房颤指南延续了年指南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的建议。指南指出,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房颤相关症状,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的效力中等。临床上成功的药物治疗是减少房颤复发,而不是使其彻底消除。若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使用另一种药物则可能会达到治疗目的。此外,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心脏外副作用非常常见,故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要首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是疗效。

二.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现状与特点

在传统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包括胺碘酮在内,对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差,疗效较差,不良反应多,本身常常有致心律失常风险,而且部分药物有负性肌力作用。

Ia类药物,例如奎尼丁,我国大陆地区缺货,可以说已经淡出临床。Ib类药物,利多卡因为IIb级推荐。Ic类药物,目前对普罗帕酮的应用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I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用药,是唯一公认可降低心律失常远期死亡率的药物。

III类药物,胺碘酮是选择性Ikr阻滞剂,使用范围较大,但应警惕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

IV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多用于中止阵发性室上性速和房颤心室率控制。

三.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特点及使用建议

用于房颤治疗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决奈达隆、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维纳卡兰、尼非卡兰及雷诺嗪等(图2)。

图2.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1.决奈达隆

决奈达隆属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短、服用剂量大(mg,bid)等特点。其剂量调整只推荐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决奈达隆仅用于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转复为窦律后,由专科医师使用,做好监护。当患者心律为房颤时,不应使用决奈达隆,也不可用于永久性房颤、心衰和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果患者的房颤复发,应考虑停药。如果过去使用胺碘酮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发生过肝、肺损害,则不应使用决奈达隆。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肺、肝功能,开始使用的数周内应更密切地监测肝功能。

年ACC/AHA/HRS房颤指南对决奈达隆的使用给出了推荐。首先,根据房颤患者的心脏基础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决奈达隆行窦律维持(I,A)。决奈达隆可考虑用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房颤的节律控制(IIb,C),不用于永久性房颤、心功能III级或IV级,或失代偿心衰患者(III,B)。

年ESC房颤指南建议,决奈达隆推荐用于新发房颤患者的复律(I,A),除外缺血性或器质性心脏病;推荐用于包括稳定性冠心病(SCAD)合并房颤患者的窦律维持,但要除外心衰及左室肥厚者(I,A)。

2.伊布利特

伊布利特属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房颤复律,属I类推荐;对近期发生的房颤效果较好,对病程较长的持续性房颤的效果较差。伊布利特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可以安全地用于结构性心脏病或陈旧性心梗患者。

伊布利特起效快,平均转复时间短于30分钟,但无口服制剂。需要注意的是,其主要风险有QT间期延长,可导致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率在3%~4%,故应避免用于QT间期延长、明显低钾血症、左室肥厚、射血分数明显降低(30%)者。

年ESC房颤指南中,对伊布利特转复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的推荐,降至IIa类(B级证据),其适应证较年指南明显减少。

3.多非利特

多非利特是治疗房颤的最新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年获美国批准,目前仅在美国使用。其副作用同样是延长QT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它与多种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多非利特用于房颤复律属于I类推荐,对持续一周以上的房颤,效果较好;对左室功能不全和/或冠心病者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非利特口服给药,转复时间多在30小时以内,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年ACC/AHA/HRS房颤指南指出,若房颤患者的心脏情况无特殊,推荐口服多非利特维持窦律(I,A);也可以考虑用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房颤节律控制(IIb,C)。

4.维纳卡兰

维纳卡兰是一种心房相对选择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多通道阻滞,是转复房颤的一种新药,欧洲已批准用于房颤患者。年ESC房颤指南对维纳卡兰的复律推荐如下图所示(图3)。

图3.欧洲指南对维纳卡兰的使用建议。

5.尼非卡兰

尼非卡兰是一种单纯的钾通道阻滞剂,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心衰患者。它可有效改善房颤除颤效果,转复率达75%~92.9%,并可降低除颤阈值(图4)。

图4.尼非卡兰临床试验数据。

尼非卡兰起效迅速,单次静脉注射负荷剂量,QT间期延长作用在给药结束后2.5分钟内达到最大。

尼非卡兰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能使用(如胺碘酮及利多卡因)、危及生命的室速及室颤,也可以用于房颤及房扑复律。年日本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推荐它用于降低除颤阈值,改善房颤除颤效果。

6.雷诺嗪

雷诺嗪被批准用于抗心绞痛,也可阻断钠、钾和钙电流。有研究显示,它有抗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三.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比较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转复窦律和维持窦律的药物,下图总结了这三个方面的药物选择(图5)。

图5.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选择。

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转复房颤最有效的当属氟卡尼、多非利特、伊布利特,维持窦律最有效的仍然是胺碘酮(图6)。

图6.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比较。

症状性房颤患者的长期节律控制方法,下面的流程图可供参考(图7)。

图7.症状性房颤患者长期节律控制流程。

四.总结

刘启明教授在讲座的最后总结道,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是治疗的重要考虑因素,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先考虑的应是安全性,而非有效性。至于房颤的整合管理,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考虑治疗机构与随访的整合,保证遵循指南,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此外,制定治疗决策时应以患者为中心,从"以药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根据患者意愿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

相关链接:

53位项目组专家,23家培训基地,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

7天7个主会场日程、6天手术专场日程、直播观看途径,尽在此!

刘旭:规范、安全、随访、质控,"一个都不能少"

吴书林:提升房颤管理水平,离不开省市县社区“四级联动”

姚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董建增:人员培训、患者管理,采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必由之路

马长生:“规范、提高”,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主题

6家医院,7个主会场,全程网络直播,开创会议新模式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

↓↓↓点击"阅读原文"

王雪萍

赞赏

长按







































西宁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