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天下教育报国
翟志海挺进首都办学校
年,精英集团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京合作举办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协议到期,双方合作终止。翟志海不死心就这样失去了在北京办学的机会,慢慢在心中升腾出一个宏愿:利用与“中戏”合作办学的资源,在北京独立申办一所艺术类院校。从此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在年2月北京市教委批准创办“北京演艺专修学院”。
北京兴学细考量
翟志海挺进首都申办艺术类院校,除了消除与“中戏”终止合作之痛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是在用长远的目光谋划精英教育布局。他认为:在石家庄一地办学,受地域、规模制约,生源质量难求更高,师资力量不易强大。欲融合地缘优势,必须北上;要打造一流学府,必须进京。北京乃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名校林立,名师济济,丰厚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兴办教育的肥沃土壤。精英集团走向北京,两地办学,互为犄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后劲充盈。
翟志海进京办学,如仅仅考虑的是地域问题,那一定看低了他。挺进北京办学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考量:“基于社会上的需要和民营企业的责任”。他认为:年,我国艺术类专业录取率还不到50%,一半学生不能进大学深造,有的复读再考,有的进入艺术类机构打工,相当一部分进入北上广创业、就业,成为“城市漂族”。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在心理上形成抹不去的阴影,甚至产生压抑,出现迷茫,看不清人生的方向,这对同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增加一所艺术类学校,社会上就少一批“艺术落榜生”,不知道能抚平多少学子心灵的创伤。
是呀,当时没有人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热爱文艺的青年。但不少人知道,北京有很多爱好文艺的“北漂”。在颐和园,曾出现过一个自发形成的“画家村”,进而发展为有各种文艺青年的聚落,他们靠卖画或上宾馆演奏赚点钱维持清贫的生活,有钱时也可能小小地“挥霍”一下。没钱时,好比从前形容的贫苦农民“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与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同。他们热爱文艺,视文艺为神圣,为之追求,甚至为之献身。他们寻找到颐和园的废墟做自己流浪的家,他们与颐和园的废墟住在一起,体验着自己心中的爱国情感。他们在月下聚集于颐和园的废墟,在吉他的伴奏下唱起忧伤的歌,他们会泪流满面,感觉自己犹如信仰艺术的圣徒。他们别无他求,只为了追求自己文艺的梦想。
有人认为他们聚集在颐和园是不安定因素,动用警力将他们驱散。他们便开始了真正的“北漂”生活,有人“漂”到朝阳区的一些仓库里,有人“漂”到北京香山形成新的聚落,有人“漂”到通州画家村……他们基本上都是没有上过大学的文艺青年,这些“北漂”有着对文艺非常深的甚至疯狂的热爱,他们的持久存在,其实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上重科技而轻文艺的反映。
可是,由谁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翟志海却看到了机遇,想到了民办教育的责任。他认为,民办教育就是为了弥补中国教育的缺憾,满足不同学子求学需要而诞生的。北京演艺专修学院从创办之初就是为了莘莘学子求学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练、演、做”为路径,让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这所学院迄今仍属于尚未盈利的院校,但翟志海却认为,不是干什么都能挣钱。古人说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没挣什么钱,但交了朋友,也是收获。是呀,不是干什么都能挣钱,不以挣钱为目的,只为需求不为回报,只为责任不为索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与情怀,这种情怀已经超越了“金钱”本身的价值,升华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爱国情怀、一种超然境界、一种完美人格,让人敬重,让人感叹!
翟志海(前排右七)与参加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庆典的嘉宾及艺术家们合影
专家治校聚名流
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筹建初期,翟志海就开始考虑学校聘用什么样的人来掌舵、来管理?他认为,北京艺术名校、艺术名流居全国之首,激烈竞争程度可想而知,学校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他当时给学校确定的基调是:“专家治校,名流执教”。他心目中的专家要具备两个条件,既担任过教学、也担任过领导,教学上、管理上必须都是专家;同时还要高薪聘请业界有造诣、有学识、有经验的教授、名人担任专兼职教师。
基于以上考虑,翟志海对精英集团现有艺术类领导进行分析,最终锁定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梁伯龙。他认为:梁伯龙曾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执教40多年,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出巩俐、陈宝国、夏雨、伍宇娟、史可、陈炜、金莉莉等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人才。特别是精英集团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办学期间,曾担任“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不仅认同民办学校的管理理念,熟悉运行模式,有丰富的民办学校管理经验;而且品行好,责任心强,对精英集团有感情,是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最合适的院长人选。人员确定后,翟志海立即与梁伯龙沟通,并将自己的想法与梁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梁伯龙听后,在感谢翟志海信任的同时,答应愿为精英教育尽微薄之力,力争把学院办好。
翟志海(右)与院长梁伯龙(中)、著名艺术家李保田(左)
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成立之初,翟志海充分利用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陆续聘请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团队。其中专任教师有:田正坤,学院表演系形体教授,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形体教研室主任,著名演员姜文、李亚鹏的恩师;李月,表演系教授,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表演教研室主任;鲁祖力,学院表演系声乐教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杨维华,学院表演系教授、原北京空军文工团话剧队队长;郁玉岱,音乐理论教授,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务长;李光太,学院声乐教授,原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演员、编导;张文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任播音主持人;崔友荣,学院韩籍HipHop讲师;尹海燕,学院韩籍爵士唱法讲师;郑有现,韩籍编曲讲师;安根玉,韩籍爵士舞讲师;云大虎,爵士Breaking讲师……
在学院“名人大讲堂”,经常可以看到演艺界、学术界、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影,经常可以倾听他们精彩的演讲。著名戏剧家欧阳山尊、著名戏剧教育家王永德、著名艺术教育家方堃、著名音乐家金铁霖,著名导演张纪中、冯小刚,著名演员李保田、陈宝国、陈建斌、张光北、游本昌、富大龙、李金斗,著名歌唱家、优秀歌手戴玉强、杨鸿年、江涛、刘大成、周彦宏等都曾亲临北京演艺专修学院,与师生进行零距离交流,带来演艺界最前沿信息,融入了德艺双馨艺术家的高尚情操。这种思想启迪、情感熏陶、精神传承,给学生带来的是认识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冲击、精神上的激励、心灵上的洗礼,其效果不言而喻。
这样的师资阵容,在北京民办学校是少有的,这反映出翟志海对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的重视,反映出他确定的“专家治校,名流执教”是认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口号。这里更反映出的是翟志海把学校办好的决心,只要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就会不遗余力、不计代价。翟志海这种做事风格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其结果会令人震惊,令人敬佩,令人不可思议。这也是翟志海一次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原因所在!
翟志海(左一)与院长梁伯龙(左二)著名导演张纪中(右二)
转型发展顺大势
近年来,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政策归纳起来是:“把控总量,规范存量,提升质量”。其基本原则是:疏解、鼓励、分类、严管。通过严格年检评估制度,最终实现减量提质。在这样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北京演艺专修学院面临新的选择与挑战。
北京演艺专修学院何去何从?向何方向发展?成了翟志海一段时间反复琢磨的一个问题,他反复研习北京市相关政策和相关领导的讲话精神,与徐进财院长了解沟通学校相关情况,共同商讨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经过十几年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社会口碑和运营模式,只有顺应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相关政策,与北京首都功能匹配,相向发展,才能长治久安。渐渐在他大脑中形成了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未来发展思路。即:守住现有“阵地”,开拓新的“阵地”,延展办学触角,契合转型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定位,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贴近需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和特色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翟志海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北京演艺专修学院领导班子的认可与拥护,普遍认为,“两个阵地”齐发展,“四个贴近”迎转型,是学校顺应发展大势的明智决策,是消除学校现有阵痛、突破瓶颈、常态发展的明智选择,必将推动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的转型发展。
近几年,北京演艺专修学院遵照翟志海的发展理念,确定了转型发展的两大改革方向、四大改革目标、八大改革内容,积极推进现有模式改革,坚持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职业人才为主,设置专业与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积极探索独有的艺术设计公司运作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成熟专业实行项目化运作,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推动“北演”现有专业调整和发展。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实践方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人脉资源,拓宽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发展空间,提供外界学习交流机会,每年有大量学生参加央视及各地电视台综艺节目和综艺晚会的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星光大道、北京大学生艺术节、国际黑池舞蹈节、歌剧《图兰朵》、电影《山楂树之恋》、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鹿鼎记》、《太子妃升职记》、《新霍元甲》等都有北演学子星光璀璨的身影。学院先后培养出于朦胧、韩栋、潘辰、方小菲、余辛、李茂、蒙玉丽、龚泽艺、李双喜、谢大全、刘金金、王新宇等明星学子,如今一批批新生代艺苑人才竞绽芳菲。
对北京演艺专修学院转型发展取得的成就,翟志海在深感欣慰、给予鼓励的同时,看到了未来发展趋势。在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年战略发展会上,翟志海面对“北演”领导班子成员,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他说:“转型发展、整合线下培训资源是今日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跟发展大势是学校今后提振发展活力与增强发展后劲的大计。要充分利用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发展线上教育和线下培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机构,做到线上与线下融合,实体与网络并存,实现‘双轮驱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互补,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
翟志海的目光总比别人超前一步,因为他知道,原地踏步就是倒退,跟不上形势发展就会被淘汰,残酷的竞争必须思维超前、眼光超前,顺应发展大势方可掌握主动。坐落在首都北京的学校,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这可能就是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成立十几年来,能在北京民办学校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
作者
周春生
播音
桂迎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