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艺 >> 演艺优势 >> 正文 >> 正文

风情女人闫妮的娱圈上位史,以及她大器

来源:演艺 时间:2023-3-28

在朋友眼中,闫妮就是糊涂蛋。

有一次,她和高亚麟结伴参加《前夫求爱记》的发布会。

在路上闫妮问了三个问题,直接就把高亚麟搞懵了。

“咱俩演的是什么剧来着?”

“我演的是谁?”

“你演的又是谁?”

对此,高亚麟给了她一个有些夸张的评价,“常年走神”。

演员张译也说她整天迷迷糊糊的。

因为有一次两人在饭店吃饭时,闫妮中途上厕所竟然迷了路。

就连她走上演艺道路,都是在闺蜜的怂恿下,稀里糊涂开始的。

那么,像她这样一个迷糊的人,究竟是怎样在尔虞我诈的娱乐圈立足的?

又是怎样一步步成名的呢?

1.成为一名演员

年,闫妮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

她的父母都是工人,收入稳定,家中经济条件不错。

闫妮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更是深受父母疼爱,从小就衣食无忧。

上学后,闫妮的学习成绩还不错,父母也很欣慰,

但就是有一个毛病,总爱丢东西,一冬天能丢四条围巾,两顶帽子。

因为这丢三落四的毛病,父母没少说她。

15岁时,闫妮家从城西搬到了城南,离她家不远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

闫妮当时在附近的第四十五中学就读,同学也大多是电影厂的子弟。

平日里,闫妮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去看人家拍戏。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闫妮对表演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但闫妮那时候又黑又瘦,长得不出众,还没什么才艺,

所以她自认为不是当演员的料,也从未向别人吐露过她的这个小想法。

但是她的闺蜜却认为,闫妮虽然平时糊里糊涂的,

但是胆子特别大,当着外人的面从不怯场,什么都敢说,

于是就怂恿她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恰好当时北影在西安设了一个招生点,闫妮稀里糊涂地就报了名。

闺蜜为了“培养”闫妮,还特地弄了一次考前突击。

她让电影厂的父母请来教表演的同事,指导闫妮的基本功。

别说,还挺有效果的。

闫妮轻松通过了前两轮考试,直到第三轮现场表演时才被刷了下来。

因为她除了朗诵诗歌之外,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

虽然演员的路走不通,但闫妮大大咧咧的性格根本没放在心上,

挥一挥衣袖,就告别了自己的演员梦。

年,闫妮在家人的建议下,考入陕西财经学院学习企业管理。

同年,27岁的崔健到西安开演唱会,台下的闫妮跟着音乐声嘶力竭地喊着、唱着。

从那一刻起,闫妮身上的文艺细胞再次被唤醒,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演员。

两年后,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到西安招生,闫妮的机会来了。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报名参加了考试。

因为之前有过考北影的经验,这次她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文艺兵。

同年11月,闫妮被送往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委培学习。

在这里,她开始系统性地学习表演这门课程,走上成为演员的道路。

绕了一圈后,闫妮终于圆了当年的表演梦。

年,闫妮毕业后被分配到兰战话剧团,没过多久又被调到空政话剧团。

刚到这里时,她并没有太多机会参加演出。

一方面是因为,身边都是郭达、王学圻这些大腕,

演技和经验都比她丰富得多,好角色自然轮不到她这个新人。

另一方面是因为,闫妮稀里糊涂的老毛病又犯了。

有一次闫妮跟同学一起表演小品,眼看就要上台了,闫妮才发现演出服竟然没带。

两人只好着急忙慌找了一件衣服凑合上台,差点造成演出事故。

就像她这样,整天迷迷糊糊、丢三落四的,谁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给她?

她的同学李军就说过:

“闫妮条件一般,还整天晕晕乎乎、迷迷瞪瞪,一看就不是能演女一号的演员。”

所以直到很久以后,她才参演了第一部话剧《湘江、湘江》,

角色也很简单,就一句台词,说完就倒地而亡了。

后来,她又参演了电影《复仇的女人》,天天背着把枪走来走去,

辛苦了几个月,最终只换来影片上的寥寥几个镜头。

那些年,别说同事同学不相信,就连闫妮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火。

可是在闫妮父母看来,火不火不重要,赶紧找个婆家才重要。

2.婚姻与事业

其实也难怪父母着急,当时闫妮已经20多岁,

在那个年代属于大龄未婚女青年,跟她同龄的女孩,孩子都能满地跑了。

就这样,事业上暂时没有起色的闫妮,经人介绍认识了同为军人的邹伟。

不是自由恋爱,也没什么海誓山盟,只要彼此看对眼,父母不反对,这事就算成了。

草草举办完婚礼,两个人就成了一家人。

第二年,闫妮生下了女儿邹元清。

看着襁褓中可爱的女儿,闫妮的母性被激发,她暗下决心,

一定要努力工作,让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刚出月子,闫妮就开始给各个导演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合适的角色。

邹伟虽然心疼妻子,但见她的事业心这么强,也不好阻止。

每当闫妮在外拍戏时,都是邹伟独自一人照顾年幼的女儿。

时间一长,邹伟心中便产生了不满,这也为他们夫妻日后的决裂留下了隐患。

但彼时的闫妮根本没意识到她的缺失会对家庭产生多大影响,她还在一心追求着事业。

那段时间,闫妮的事业已经有了些起色。

年,闫妮得知团里正在筹备新电影《公鸡打鸣,母鸡下蛋》。

于是她鼓起勇气找到团里的领导毛遂自荐,表示她要演电影里的女村长。

结果领导直接拒绝了她,称:女一号已经定了。

但闫妮不肯放弃,直接把她对角色的理解娓娓道来,并现场演了一下。

领导见她早有准备,很有诚意,就说会考虑一下,让闫妮回去等消息。

最后经过多方考量,团里决定让闫妮出演女一号。

虽然这部电影当年被金鸡奖提名,但作为主角的闫妮却并未因此走红。

毕竟在那个年代,对大部分人而言,看电影远不如看电视剧来得方便。

虽然观众不知道她是谁,但同单位的导演尚敬却注意到了这个自带喜剧气质的女演员。

年,尚敬正准备拍摄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里面有一个角色想让闫妮试试。

虽然闫妮没有真正出演过喜剧片,但机会难得,她还是应邀来试戏了。

结果一上镜发现效果还真不错,闫妮是个演喜剧的料。

第二年,联盟影业的郝亚宁看《炊事班的故事》反响不错,想找尚敬再拍一部情景喜剧。

于是,尚敬找来宁财神,一起撺掇出来一部《健康快车》。

因为尚敬当时与姚晨刚合作完,所以在这部剧里为她设计了一个角色。

但等到开机时才收到消息,姚晨的档期串不开,来不了了。

尚敬思前想后,觉得最好的人选就是闫妮了,马上打电话联系她。

闫妮这边也正愁没戏拍呢,一听尚敬说是主角,连剧本都没看就立刻答应下来。

年,都市轻喜剧《健康快车》上映,闫妮在剧中扮演俏护士严文秀。

就在闫妮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两个巨大的危机正向她慢慢袭来。

3.命运的转折

自从女儿出生后,闫妮在家中的日子屈指可数,经常一出差就是几个月。

在女儿邹元清的记忆中,母亲出现的时候不多,总是缺席她的成长。

而邹伟又是一个家庭观念极强的男人,

他希望闫妮能好好找一个闲职工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上。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闫妮还是在执着于她的事业,

两人每次提到这个话题都会大吵一架。

最终,邹伟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

这边是家庭危机,另一边则是事业危机。

闫妮来到空政话剧团已经十多年,虽然也主演过几部影视剧,但始终不愠不火。

如今她已经30多岁了,早就过了演员的黄金年龄,

团里认为她不会大火了,就给她下了退伍通知书。

虽说演艺圈也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但对于一个剧团而言,

露脸的机会毕竟是稀缺资源,还有那么多年轻人眼巴巴的等着呢!

闫妮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对单位的决定毫无怨言,怪只怪她运气不好。

就这样,一份离婚协议,一份退伍通知,就成了闫妮这30多年的人生收获。

眼看马上就要离开剧团了,未来能够接到的任何一部戏,都会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

就在这时,她的命运迎来戏剧化的转折。

年的一天,尚敬和宁财神在一起喝酒,

两人越喝越兴奋,商量着再拍一部喜剧试试。

这时,喝高了的宁财神拿出自己的存货,正是他从年就开始写的剧本《武林外传》。

酒醒之后,两人立刻忙碌起来,开始筹备拍摄这部剧。

但是剧中那个会说西北方言的客栈老板娘该由谁演呢?

尚敬立刻想到闫妮就是西安人,说方言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

闫妮曾经在王学圻执导的话剧《西部情歌》中饰演过一个风骚的西北女人,

性格跟客栈老板娘很像。

正当闫妮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时,《武林外传》的剧组找到了她。

原本闫妮觉得她那时的心情不适合演这种喜剧,但机会难得,她实在不想错过。

于是,她白天在片场跟大家嘻嘻哈哈、谈情说爱,

晚上又一个人独坐屋中、掩面哭泣,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当时闫妮还以为这是她的最后一部戏了,于是演得格外认真,每天都仔细研读剧本。

整个剧组也是一穷二白,就那么几个场景,几件衣服,简直一点爆火的潜质都看不到。

谁也想不到《武林外传》播出后竟然大获成功,闫妮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凭着佟湘玉这个角色,闫妮红遍大江南北,片酬从一集块,飙升到一集20万。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4.一次次突破

《武林外传》这样的剧本毕竟可遇不可求,闫妮能够遇到已经十分幸运。

但她走红时年龄已经不小,再加上观众对角色的刻板印象,

导致她戏路不够广,适合的剧本更是少之又少。

连续三年时间,闫妮除了在《大明王朝》里饰演裕王李妃之外,再无其他角色。

可对闫妮而言,尽管在这部剧中出镜不多,但也算是一次突破。

年,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正在筹拍。

闫妮拿出了当年的劲头,专程去找导演讨要角色,一张嘴就要演主角。

起初导演还不同意,但架不住她的软磨硬泡,最终被她的热情劲感动,把机会给了闫妮。

闫妮也没有辜负导演的信任,她饰演的牛鲜花被载入中国电视剧历史年鉴,

她本人也接连斩获飞天奖、金鹰奖视后。

有了这些奖项傍身,闫妮才算彻底在演艺圈站稳脚跟。

就在这时,那位陕西老乡张艺谋也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