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疗法。
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初印象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能将静脉血充分的排出心脏导致静脉血淤积,而动脉血灌注不足的一组复杂的心脏循环系统障碍。
目前多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是整体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疗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将起搏器作为基础治疗工具,利用心脏起搏技术,使房室间、室内及各室间重新构成同步效率,进而快速对心肌重构进行逆转,有效降低病死率[1]。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Ⅰ类指征为:
?1.NYHA分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大于二级者;
2.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
3.LVEF(左室射血分数)≤0.35;
4.不同程度室壁运动不协调者。
此种方法不能彻底消除病因,也不能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功能,但是能够改变心脏结构中各个位置的机械活动,并且保证其同步性,从而有效增加心脏功率,改善心脏功能[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其BNP(脑钠肽)水平显著增加,会降低心率。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BNP水平,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进行抑制,从而有效的调节患者体内的水盐平衡,还能有效改善血容量以及血压水平[3]。
但是有权威文献报导认为[4-5],20%~30%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改善,因此应明确治疗指征,减少医疗费用。
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应用[6]
2.1.轻度心衰中的临床应用
MIRACLEICD-Ⅱ(多中心InSyncICD随机临床评价)研究首次证实,对QRS波≥ms,LVEF≤35%的轻度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逆转左室重构,提高LVEF。
RAVERSE和MADIT-CRT研究进一步证实,轻度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获益。RAVERSE研究表明,对NYHAⅠ-Ⅱ级,LVEF≤40%的患者,虽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未能减少心衰联合终点,提高生活质量和6分钟步行距离,但是患者LVEF升高,再住院率降低。
2.2中重度心衰中的临床应用
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MIRACLE(多中心InSync随机临床评价)研究中证实,对NYHAⅢ/Ⅳ级、LVEF≤35%、QRS波>ms的中-重度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提高6分钟行走距离,峰值氧耗,改善NYHA分级、LVEF,并且降低再住院率。
以病死率为研究目标的CARE-HF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了降低室间机械延迟、收缩末期容积指数以及二尖瓣反流外,还可以增加LVEF、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
2.3在特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3.1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
当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房颤难于控制的时候,应考虑进行房室结消融。PAVE研究证实,对快速房颤、心室率难于控制的患者,房室结消融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单纯右室起搏相比,能改善心衰症状、运动耐力并提高LVEF。
目前,ESC和ACCF/AHA/HRS指南均建议,对LVEF≤35%的房颤患者,符合双室起搏及其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征的患者,为达到%的心室起搏,需要积极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或者进行房室结消融。相应地,对LVEF降低并采用房室结消融控制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应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ESC指南Ⅱa建议)。
■2.3.2在具有起搏适应症合并轻度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BLOCK-HF研究证实,对NYHA-Ⅲ、LVEF≤50%和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且LVEF在36%~49%的患者,单纯右室起搏比双室起搏易引起心衰加重、心功能恶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尽管BLOCK-HF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研究表明,对于轻度心衰且起搏比例较高的患者应该选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参考文献:
[1]杨玉春,周晓欢,木胡牙提,等.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17(10):-.
[2]杨香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3(4):-.
[3]刘冬生,张晓明,叶健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3):-.
[4]张进,范洁.心室感知反应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30(10):-.
[5]焦航.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6(4):-.
[6]程新春,周贤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36(4):-.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