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目前已是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就容易造成脑梗塞即脑中风。
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其中一个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所带来的危害不了解、甚至误解有关。
下面就临床上房颤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进行说明。
误区一:房颤无需及早诊治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风病人许多是由房颤血栓所致。
○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另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等。因此,医院进行诊治。
误区二:房颤停了后不会再发
其实房颤一旦发作,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
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多会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全部心律均为房颤,每次心电图都报告房颤,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发展成永久房颤。
误区三:房颤没有太大不适不要紧
房颤的症状与严重性之间不是对应关系,没有症状并不意味房颤的危害不严重。
房颤一但开始发生的时候,往往就是阵发性的,心跳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患者会比较难受,但恢复正常心律后,往往又忘记了发病的痛苦,尤其是年轻患者,很容易觉得没有什么,不积极配合治疗。
当房颤加重变为持续性的时候,虽然心脏会长时间一直乱跳,但患者反而适应了,会觉得症状明显减轻,误以为疾病好转了,但其实,这种持续性房颤是个“温柔的杀手”,往往潜藏着更大的危险。
判断房颤病情不能跟着感觉走。
国内外多项研究已经证实,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脑中风发生率的情况是没有患有房颤的6~8倍。
如果开始心存侥幸,发生中风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因此所有房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没有禁忌都应预防栓塞治疗,即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对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极其重要。
对于有抗凝禁忌或耐受性差的慢性房颤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误区四:治疗房颤,只需控制心律
除了需要纠正房颤引起的心律异常,抗凝也是一大重点。
纠正心律异常可通过导管消融术、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而为了降低中风风险,经医生评估后,约80%的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
这里提到的抗凝药,是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
其中,华法林是一种老牌抗凝药,已经在临床用了近60年。因为它需要定期抽血检测,出血风险较高,因此70%的患者在使用5年后都停药了。
但这样做使得中风风险增大,出现血栓的风险也会升高。其实,现在已经有了新型口服抗凝药,多不需要反复监测,副作用比华法林明显减小,可遵医嘱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例如容易出血的患者,就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达比加群酯。
医学上称房颤为“沉默的健康杀手”,房颤的危害及治疗的必要性不取决于患者症状的轻重,房颤患者无论有医院行系统检查评估房颤的危险分层,由专科医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推荐阅读/心律失常,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确诊心律失常,除了心电图,还可能做哪些检查?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用途与副作用▎本文审稿医生:
▎声明:
1、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心血管健康,配图来源于pexels.白癜风康复病例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