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6(2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卒中的危险因素,患者可因无明显症状而以卒中就诊时被发现。通过抗凝可降低房颤引起卒中的发生率,因而早期识别和管理房颤患者对预防卒中非常重要。移动医疗具有方便携带、随时随地操作、大量存储信息的特点,它可以实现房颤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治,从而达到预防卒中的目的。
一、房颤相关性卒中发生率高、临床预后差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1]。房颤引起卒中的发生率较高,在一项大型人群调查中该比率高达10%。此外,相比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更高的复发率、更差的预后,它是30d和1年内卒中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2]。房颤无疑是引起卒中的一大危险因素,积极诊治房颤可从源头上预防卒中。
二、提高房颤诊治率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对房颤的诊断率远较实际发生率低。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无症状性房颤患者的漏诊。虽然房颤患者常常出现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心慌、头晕、晕厥、呼吸困难等,但部分患者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并常常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为首发症状就诊被发现[3]。第二、住院期间部分阵发性房颤未被诊断。
医院常规监测手段,包括了常规心电图、24~72hHolter,这些手段监测的时间非常有限。有研究表明延长住院期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至7d,阵发性房颤的诊断率将提高到12.5%[4],但这对于医疗资源缺乏的中国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研究表明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通过采用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脑栓塞发生率[5,6]。然而,房颤低诊断率导致高风险房颤患者治疗率降低[7],进而导致卒中发生率增高。可见,早期识别房颤、提高房颤诊治率,合理的管理房颤,这对于卒中的预防是非常有效的,但房颤诊断的长时程监测和医疗资源缺乏存在矛盾,迫切地需要一种既能节省医疗资源又能提高诊断率的检测手段。
三、移动医疗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新的医疗方式移动医疗应运而生。对于中国人来说,移动医疗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采用移动服务通信设备,如无线监控设备、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射频识别技术等满足消费者对医疗保健或健康信息服务的需求[8,9]。WHO指出移动医疗是指通过移动设备所支持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实践[10]。
移动设备具有丰富的多点触摸界面、高速处理器、精准定位系统、广泛网络连接以及随时随地可操作性[11],将其应用于医疗将提高医疗行为的效率和准确度。在众多移动设备中,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发展。据预测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达14亿,其中1/3的用户会使用健康医疗相关的应用程序[12]。
移动应用程序(APP)是一个专门的软件程序,它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电脑或其他类型的电子设备[13]。它可以用于挂号分诊、普及医学知识、收集有效的临床资料、监测疾病、诊断疾病和适时给予临床干预等[14]。移动医疗适用于临床前医学知识的普及、临床就诊整个流程以及就诊后随访监测,它有利于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提高临床效率,长期保存临床随访资料。
四、移动医疗利于筛查、管理和诊治房颤
移动设备的实时性、长时程运行适用于筛查、监测房颤,进而提高无症状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诊断率。手机应用程序可以记录高质量单导联心电图,不仅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心电图检测,还可以让研究人员或者临床医生更方便、快速地在人群中筛查房颤患者。比如AliveCoriPhoneECG,只需要将双侧手指放在手机背面的电极接触点,则可在1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测,可以实时阅读、存储,还可在短时间内发送到医生的客户端[15]。
另外,最新开发的携带式微电子动态ECG检测系统可长时间进行心电检测,长达数天到数星期,这对于传统的24/48hHolter心电图检测无疑是一种挑战。这些系统内置于智能手机,通过检测用户指尖的电脉冲,并发送到移动装置,在手指和传感器接触时间内生成连续的单道心电图,并将大量结果以PDF文件进行存储。这种不需要医生实时输入、长时程检测、大容量存储的移动设备使人群能尽早识别房颤,提前干预房颤,从而有效预防卒中发生。
研究已经证实对确诊房颤者合理管理,可降低卒中等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有大量适用于管理房颤者的APP,包括医疗资料的存储、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服药提醒、卒中早期识别应用程序。在信息存储方面,应用程序可以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就诊记录进行存储,特别是以往心电图资料的存储,这有利于接诊医师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大量的病例数据有利于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可靠临床结论,促进科研和临床的发展。
在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年美国一项调查发现52%手机用户会浏览健康及医学相关的信息,约19%用户下载APP寻找和管理健康信息[16],健康相关APP是国内外的大势所趋。健康相关的APP可为用户提供合理膳食方案、适度锻炼、脑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房颤诱因预防措施。在卒中识别方面,比如美国卒中协会最新开发的卒中识别F.A.S.T.应用程序,该程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识别卒中,内置全球定位系统能使用户确定最近的就诊路线,这可使房颤患者早期识别卒中症状,医院就诊[17]。
利用移动应用程序对房颤者进行合理管理可以预防卒中发生。此外,移动医疗APP创造的医患交流平台可促进医患交流[18]。传统的面对面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国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移动医疗利于广泛的信息传播和沟通,加强医患交流能够缓解当前中国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和谐。
移动医疗可为房颤患者制定最适宜的诊治方案。加利福尼亚心脏科医生EricTopol最早采用APP成功诊治心肌梗死,避免了飞机的紧急降落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19]。目前,有专门的APP结合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为用户做出即时临床决策。它提供直接呼叫急救中心的程序,并向急救中心医生实时传递心电图继而及时诊断房颤,并通过远程设备指导治疗,包括是否药物干预、医院就诊[20],并且提供最佳的就诊途径。
实时及远程指导可以使房颤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医院就诊、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远程指导还可以解决偏远地区医疗条件差的问题,减少延误诊治的发生率。对高风险的卒中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治指导可减少卒中的发生率,真正达到预防卒中的目的。
五、移动医疗的缺陷和展望
移动医疗用于房颤识别、监测、管理及诊治,不仅可以预防卒中,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资源分配,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移动设备存储的信息可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国内外对于移动医疗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均不完善[21]。再者,中国缺乏专门的家庭医生,医生的工作繁忙,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回馈患者的请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耽误诊治。另外,移动医疗诊治房颤,缺乏医生的临床观察,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紧急情况家属或者看护人员代替医护人员执行医嘱,由于缺乏专业性可能会导致延误病情。
虽然移动医疗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移动医疗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相关研究证实移动医疗筛查、管理房颤患者的可行性,并且移动医疗在国外已经得到成功运用。我们相信随着移动医疗的普及,相关机构会不断地完善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临床诊治的效率,改变中国医生繁忙的工作现状,使医生在移动医疗管理上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设置专门的移动APP强化培训看护人员,提高远程医嘱的执行准确度和高效性。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移动医疗会不断完善,从而实现房颤患者移动管理,进而有效地预防卒中。
中华医学杂志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