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的时候只要摸摸脉搏,我们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
砰、砰、砰、砰……恭喜你,心跳正常;可如果摸到砰砰、砰、砰砰砰、砰……时快时慢、强弱不等的心跳,要引起警惕了。
“这可能是房颤的信号。”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华东团队创始人、浙江大学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蒋晨阳说。
“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是中风的高危人群,中风的几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常年饮酒更会雪上加霜。”
投资失败后,他天天醉酒
结果房颤复发,年仅44岁就中风了
不戒酒,不手术。
这是蒋晨阳主任给嗜酒的房颤患者立下的不成文的“规矩”。
蒋主任是我国治疗房颤的专家,号源常年被“秒杀”,让他做手术至少要等小半年,他也是个极具个性的医生,对病人的宣教方式有些特别。每次碰到戒不了酒的患者,蒋主任就会给他们讲那个私企老板经历——
他,44岁,个不高(厘米),很胖,有一百五六十斤,肚子特别大,曾是个私企老板,做服装生意的。那年不幸投资失败,整个人瞬间消沉,终日借酒消愁,几乎天天喝得酩酊大醉,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直到开始出现心慌、心跳加速等症状,才意识到身体喝坏了,随后查出房颤。
由于他症状严重,药物已经无法控制,若不及时手术,有中风的风险。于是,蒋主任亲自给他做了手术。术前、术后蒋主任一再叮嘱他,酒,一定要戒掉。
让蒋主任意外的是,当蒋主任再次见到他时,他中风了,而且是大中风。虽然经过当地医生积极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偏瘫了,左侧的手脚都不能动了。
后来,蒋主任从他的妻子口中了解到,出院后的第一年,他很听蒋主任的话,戒了酒并开始运动,房颤基本没再发过。
谁知一年后,他又开始酗酒,还常常夜不归宿。最后,真把自己喝中风了。那时,他才四十多岁,两个孩子都还在读书。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每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房颤患者。
虽然,目前房颤的病因没完全明确,但危害是确定的,其最大的危害是中风,而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为中风加码,特别是饮酒。
多年来,“陋习不改,手术不做。”就成了蒋主任和病人之间的“约定”。
做了四次手术都没好的房颤
怎么就“自愈”了呢?
吃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房颤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究竟哪种好?
对此,蒋晨阳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雾里看花”的患者,他说,首先方法没有好坏,关键在于适合;其次,更重要的在于心态的调整。
60岁的陈先生是蒋主任的老病人,是蒋主任经常拿来宣教的正面典型。
“他的房颤不轻哦,属于家族性、难治性的那种。患病十几年,找到我的时候已经做过三次手术了,但始终控制不好,每次术后一个月就会复发,严重的时候睡也睡不着,走也走不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心脏就要跳出来了。”
“五年前,我给他做了手术,虽然效果比前三次好,但只维持了大半年,仍需要常年服药。”
今年初,蒋主任给陈先生打了个电话,问陈先生愿不愿意接受第五次手术,他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案。陈先生给了蒋主任一个惊喜——他的房颤好了,自己好的。
“现在,我的房颤基本上不发了,发也是很轻的那种,吃点药,休息休息就,心跳就恢复正常了;不像以前,一发起来,胸闷、气急、心慌、乱跳,各种症状都会出来,特难受,每次都感觉自己就要过去了(猝死)。”
“不过,这有蒋主任的功劳,是他反复提醒我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的。”
陈先生说,开始他并没有把蒋主任的叮嘱放心上,觉得太虚,毫无实际意义。
直到后来,他开始专心刻章,一刻就是半天,不再计较身边的人和事,看着房颤发作的频率逐渐减少,症状逐渐减轻,他意识到“调整心态”真是一剂“良药”。近几年,医院。
“我后来有去查资料,发现人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交感神经就会兴奋,血压会随之升高、心跳会随之加快,房颤自然也就出来了。”
陈先生说,相反,愉悦的情绪对房颤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保持平和的心态,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这是陈先生控制房颤的“秘诀”,他还说,治疗房颤不能光凭医生一己之力,患者自己一定要配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房颤发作,降低患并发症的风险,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高危人群多测一次心跳
早期发现房颤
“65岁以上,有糖尿病、中过风,外周动脉栓塞者等是房颤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心跳不规律,时强时弱,一定要引起警惕。”
蒋晨阳主任说,“房颤的常见症状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心脏乱跳、活动耐量下降等。
当然,部分房颤患者可以毫无症状,此时,可通过多测一次心跳来早期发现房颤,即,医院,或者自己摸着脉搏,数一下心跳,若两次结果相差5次以上,医院做个动态心电图。
本文来源:《都市快报》浙医在线
葛丹娣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