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不仅带来了卒中风险,也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近日,有学者对15年间的国人房颤相关卒中数据进行了分析,期间房颤相关卒中的趋势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一起来看看分析结果吧。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根据年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全球共有约万名患者,预计在年这一数量将翻一番。数据显示,中国房颤患病率在11年的时间内增加了20倍。
房颤相关卒中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不过口服抗凝的应用可以将卒中风险降低近70%。过去十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诞生让不能耐受华法林的患者有了新的选择,心脏节律监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阵发性房颤患者被更好地检出。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没有充分规范应用这些药物,据悉,中国房颤患者只有28.7%接受了抗凝治疗,且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仅为2.7%。
了解房颤相关卒中和抗凝药物的使用趋势,对于制定医疗保健政策、管理房颤相关卒中这种可预防的并发症至关重要,不过目前,国人房颤相关卒中及TIA负担的数据仍然有限。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展开了一项研究,以评估15年间房颤相关卒中/TIA年龄特异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患者的现状数据做出了补充。
研究回顾
研究者收集了来医院的卒中登记数据,以年、年、年和年作为数据采集时间点间隔采集数据。
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TIA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房颤诊断则是根据医疗记录、12导联心电图或24小时Holter的证据确定。研究共纳入例患者,共包括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例TIA患者,其中有例患者有房颤相关卒中/TIA。分析数据后,研究者得出了以下结果:
?15年来,缺血性卒中/TIA的总数在年至年间略有波动,而年增加了21.5%,房颤相关卒中/TIA的发病率随时间增长了.1%;
?所有年龄组中均观察到了房颤相关卒中/TIA的增加趋势,80岁以上患者的绝对增长最高,65岁至72岁之间的相对增长最为显著(>3.5倍);
?在15年间,超过70%的房颤相关卒中/TIA发生在未使用抗凝药的患者中,而且这一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年龄≥73岁的房颤患者中还观察到了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的增加趋势。
图1不同时间和年龄组患者房颤相关卒中/TIA的发病率
图2不同时间和年龄组患者发生卒中事件之前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
研究启示
研究者认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患者的房颤相关卒中/TIA的上升趋势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由于大多数卒中和TIA发生在非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因此抗凝治疗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此外,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平行增长,也是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重要因素,这提示我们应当对卒中预防策略予以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现的房颤相关卒中/TIA发生率较高,可能并不是真的因为发病率增加,部分原因是由于检测设备使用频率的升高所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房颤这种疾病认识的加深,心脏监测装置的应用也趋于广泛,相信今后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特别是隐源性卒中患者中的房颤检出率还会进一步增加。
在这项研究中,房颤相关卒中/TIA的增长率远远超过所有卒中和TIA的增长率,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得到了改善,包括双抗治疗、他汀类药物的应用、颈动脉介入治疗等,但不难看出,此期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仍然是不够的。高跌倒风险、认知障碍及高出血风险一直是老年人抗凝治疗的壁垒。
此外,NOAC的应用还涉及到经济的问题。根据上海的数据,经济问题是NOAC使用率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占比达61%,对于低收入群体,特别是退休患者,最容易出现抗凝治疗不足的情况。而农村地区由于医疗保健系统的不完善,华法林使用者的INR监测以及患者教育都难以展开。
总体而言,房颤相关卒中/TIA发病率在15年内大幅上升,并且大多数发生在非抗凝治疗组的患者中,这构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鉴于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增长趋势,预计房颤相关卒中/TIA发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为此,需要通过改善卫生政策来优化抗凝药物的使用,促进更多患者得到NOAC的治疗,同时要照顾到居住在农村的患者群体,以弥补循证医学证据与我国实际抗凝现状之间的差距。
医脉通编译自:SooY,ChanN,LeungKT,etal.Age-specifictrendsofatrialfibrillation-relatedischaemicstrokeandtransientischaemicattack,anticoagulantuseandriskfactorprofileinChinesepopulation:a15-yearstudy.[J].JournalofNeurologyNeurosurgeryPsychiatry,:-.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