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房颤的临床症状 >> 正文 >> 正文

心脏介入扫盲贴四房颤消融那些事围手术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7-12-13

话说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大约自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20多年前,房颤的根治性治疗只有外科迷宫手术一种。因折返主要在心房的解剖开口部位,破坏这些部位的完整性便能终止折返,而基于多发折返学说开展的迷宫手术,旨在恢复房室活动的协调性,保留心房收缩舒张功能。这种以窦房结为入口,房室结为出口,其间激动传导可通过每一处心房肌却不允许折返循环的结构,恰如曲折蜿蜒的迷宫,故称迷宫手术。不过,其确切的作用机理却是由法国波尔多的内科医生MichelHaissaguerre教授发现的。他和同事历时6年努力收集到45个病例,通过精细标测后,最终锁定肺静脉为阵发性房颤的元凶。此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从而使消融根治房颤成为现实,也为迷宫手术原理提供了科学解释,推动了外科同行对迷宫手术的改良,并由此开辟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篇章。

有可选及常规,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成功手术的保障。

一般检查及准备: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指标等常规检查,以及备皮和术前禁食等。(常规)

特殊器械准备:包括房间隔穿刺针、8F或8.5F房间隔穿刺鞘、长交换导丝、环形标测导管、温控大头消融导管或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常规)

射频仪:建议采用温控导管进行消融(预设温度50℃,功率30W)或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预设温度40~45℃,功率20~30W)。(常规)

建议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通道排列顺序;体表心电图Ⅰ、Ⅱ、aVF、V1导联,多极标测导管的电极由近端至远端排列,记录冠状静脉心内点图。(常规)

冷盐水灌注电极的设置:在放电时给予快速(ml/h,17ml/min)冷盐水输注,在标测时给予低流量(2ml/min)冷盐水持续输注。流量泵中的液体为低浓度肝素盐水(U/ml)。(常规)

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不强调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慢性房颤患者在术前给予口服普罗帕酮或胺碘酮5~7d。(常规)

术前抗凝持续性房颤、有血栓高危因素或2项以上中危因素的患者,给予华法林抗凝3~4周。术前3d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12hl次,手术当天上午停用低分子肝素1次。阵发性房颤患者无需华法林抗凝,术前3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手术当天上午停用低分子肝素1次。(常规)

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有无心脏血栓。(常规)

多层螺旋CT或磁共振肺静脉成像检查了解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解剖及心房内有无血栓。图像可用于术中三维标测图像融合技术。(可选)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作出术前的基本诊断;了解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功能。(可选)

知情告知向患者及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手术协议书。(常规)

普通导管放置: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

房间隔穿刺:穿刺方法依据术者的经验可有不同,可采取2次房间隔穿刺放置2根外鞘管的方法或1次房间隔穿刺放置1根外鞘管人左心房的方法。

肺静脉造影:经消融导管将房间隔穿刺鞘管送至肺静脉口部,撤出消融导管,经鞘管对肺静脉进行选择性逆行造影。

环状标测导管放置:环状标测导管的放置原则是临近开口部和尽可能与静脉长轴垂直。

三维标测系统应用: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电解剖模型,在三维电解剖结构指导下线性消融。目前国内常用的是CARTO或EnSiteNavX标测系统。有条件可进行CT或MRI影像的融合。医院应用的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CARTO升级版本CARTO3,优良的仪器设备是成功消融的关键。

术中抗凝:完成穿刺后,静脉注射肝素,用量为70~U/kg,并在以后操作过程中每小时补充lU或根据ACT(~s)调整肝素剂量。

麻醉及镇痛:穿刺前需要局部麻醉。消融过程中如患者不能耐受疼痛,可静脉应用镇静止痛药,如吗啡、芬太尼、地西泮(安定)等。

术中监测病人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吸氧。

靶静脉节段电隔离:适用于房颤起源靶静脉明确的阵发性房颤。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隔离:适用于阵发性房颤,也是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消融治疗的基本术式。

左房附加线性消融:包括左房峡部、左房顶部、左房后壁、二尖瓣峡部、冠状静脉窦等。适用于持续性房颤或环肺静脉消融复发的房颤以及经标测证实的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下腔静脉与三尖瓣环间峡部的线性消融:临床上有典型房扑或术中发现有典型房扑者,一般认为应进行该峡部的线性消融。

碎裂电位消融:可作为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上述消融术式的补充。

大静脉(常见肺静脉,部分患者设计上腔静脉等)电隔离终点: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时大静脉内的静脉电位完全消失。大静脉内仍可记录到或快或慢的电活动,但这种电活动与心房内电活动分离,或大静脉内刺激夺获静脉肌袖后的大静脉电位与心房内电活动分离。

三维标测指导下环形或线性消融终点:解剖上,完成围绕肺静脉环形消融径线,以及其他需要的左房附加消融径线。理想终点为消融径线两侧产生双向传导阻滞。

碎裂电位消融终点:消融局部的电位振幅降低(90%)产生规则或消失。

达到上述消融终点,房颤如仍未终止,可考虑静脉应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药物复律或直流电复律。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撤除导管,并在穿刺点加压包扎防止出血。穿刺点不需要缝线,术后回到病房仰卧,静脉穿刺处局部压迫止血15~20min,股静脉穿刺处继续局部加压包扎6~8h,穿刺侧下肢制动6~8h。

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0U(或U/kg)皮下注射,2/d,共3d。另外,射频消融术后由于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功能不能立即恢复,仍有形成血栓的可能,所以需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当天晚上可开始服用华法林,并继续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3个月。

因为消融部位与食道接近,可能会对食道有一定损伤,手术当日术前开始,应用抑酸药,共1周。

射频能量对左心房的损伤需要一定时间修复,所以消融后3个月内,有近50%患者出现房速、房扑、房颤和房早等心律失常,因此术后要服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使用胺碘酮或心律平。

手术是否成功标准:部分患者消融术后1个月内房颤复发,甚至出现发作频繁的“房颤风暴”现象,而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房颤却逐渐消失。这种术后有早期复发,而后不再发作的称为延期治愈。国外有报道,肺静脉电隔离术后20%~30%的患者出现延迟治愈。所以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称为观察期,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3~6个月后仍存在房颤发作的才考虑再次消融,以避免延期治愈的患者经受二次手术的风险及痛苦。术后3个月后,如果在不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房颤发生,可判定手术成功。

常规房颤住院时间一般为5-7天为宜,有时阵发性房颤也可相应缩短。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丹芪偏瘫胶囊零售价格得多少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