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房颤的临床症状 >> 正文 >> 正文

房颤病患者不要擅自停药,后果不堪设想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7-12-28

案例回顾

68岁的高阿姨从前年开始,经常感到“心慌”,到医院做了心电图后被确诊为“心房颤动”,也就是通俗说的“房颤”。

医生说,房颤患者首先要预防中风,于是给高阿姨开了预防中风的抗凝药和其它治疗房颤的药。过了一段时间,高阿姨觉得吃那么多药太麻烦,经常吃了上顿忘了下顿,而且抗凝药只是起预防作用,怀着侥幸心理的她就把抗凝药给停了。

可谁知,前几天麻将席上,高阿姨突然嘴歪眼斜,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省。医院抢救,要不然差点送了命。现在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的高阿姨后悔不已。医生说,这恰是擅自停药害了她。

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姚焰主任再次强调:“许多房颤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如果不遵医嘱擅自停药,中风就很有可能会找上门。”

我们全身的血液供应,离不开心脏持续、有规律的跳动。如果发生心律失常,心脏就可能“乱跳”,让全身的氧气、养料供应跟不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房颤就是心律失常里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严格来讲房颤属于老年病,不管你多么注意保养,只要你活得时间够长,都有可能得房颤。

当然,如果不重视健康,罹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高节奏的工作状态、大量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就更加容易引起房颤了。其中,过量饮用烈性白酒诱发的房颤,即使患者做手术治疗,其效果相比不喝酒的患者也要差很多。

得了房颤为何要预防中风?

当房颤发生时,心房的不规律跳动会导致左心房内血流紊乱,其中的尤其是左心耳血液淤积,容易产生血栓。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

房颤产生的左心耳血栓一旦脱落之后,90%以上是跑到大脑里面去,血栓堵住了某个地方,此处缺血就形成脑梗塞,即我们常说的脑缺血,中风;因为大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有些区域是管语言的,血栓堵在那里,人就不会说话了,或者词不达意;有些区域是管视觉的,血栓堵在那里,人就看不见了。

一般发生脑梗塞以后,被梗的地方接下来也容易出血。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使有些人幸运地康复了,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因此,一旦得了房颤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到底哪些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抗凝?

姚焰主任表示:“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久性房颤,都能导致中风。”

房颤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风险?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年版)提出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见下图)。

评估的总分值是9分,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女性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龄≥75岁各占2分。得分越高,中风的风险也就越大。

姚焰主任指出:“危险因素分值在2分或以上就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果疏于抗凝,房颤患者将面临高于常人五倍的中风风险。”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坚持正确抗凝,不让房颤钻空子

除了像高阿姨这样因为不坚持抗凝而中风的,还有不少房颤病人坚持用阿司匹林,最后还是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

姚焰主任解释:“这是‘武器’没选对。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对此几乎无效。房颤患者抗凝应该选择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

过去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医院抽血监测,实在不易坚持。

近几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避免了传统药物的诸多问题,无需调整剂量和验血监测,服用方便且安全性更高。据悉,今年这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来源:生命时报

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编辑:吴雅菁实习生:李小欢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
安卓开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