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动画片
本文来源:医院
“房颤无小事,抗凝防中风”。医院,从医学生到医生,从60年代到今天,都是医生必须记牢的一句话,也是临床治疗房颤的一项准则。
目前,我国有近千万房颤患者,其规模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房颤最大的危害的导致中风(脑梗)。在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已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支准中风病人的大军!
年国家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指出,近10年来,脑梗死与脑出血在国民医疗费用的支出分别跃居第一和第二位,远远高于急性心梗的医疗支出,其危害可见一斑。
脑栓塞既然多是由房颤造成的,那提到了房颤就不能不提到左心耳了。
1左心耳是产生栓子的“大基地”什么是中风(脑栓塞、脑梗)
中风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流入颅内动脉,使脑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栓子是从哪来的
60%-75%是心源性的,其产生于我们左心房的“基地”——左心耳。
那么左心耳又在哪
心脏有四个腔,即上部的左、右心房和下部的左、右心室。左心房其一角向右前侧伸出的耳状小囊,就是左心耳。
左心耳,是胚胎时期原始左心房的残余,是左心房的一部分。其外形,有仙人掌形、鸡翼形、风袋形、菜花形等多样;其内部,与发育成熟的心房不同,其内有着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如此独特的解剖结构,给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正常人心耳具有规律的收缩能力,在窦性心律时,左心耳里的血全被排空了,很少会形成血栓。
2房颤是产生栓子的始作俑者在房颤的情况下,那栓子是怎样形成的
房颤,即心电信号发送异常了,导致心脏上部的腔室(即心房)收缩频率过快或者收缩节律异常了,让左心耳失去了有效的收缩规律,难以将其中的血完全排空,血液在左心耳里淤积,就形成了血栓。
另外,心耳如仙人掌般独特的形状,以及其内部凹凸不平的肌小梁,也易使血流产生漩涡和流速减慢,也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这样的小栓子又是怎么引发可怕的脑梗
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因脑部血管纵横密布,精细复杂,所以约75%的心源性栓子会栓塞于脑部,堵塞动脉,导致中风,造成偏瘫,甚至死亡!
血栓也会跑到其他部分,如腹部、四肢,会导致脏器疼痛或肢体坏死。
3哪些人群是房颤高危人群老年人
房颤发病率与年龄的增加成正比,其高危人群首先是老年人。如果你身体比较健康,到70岁,将近10%的人会发生房颤;到80岁,其比例会提高到20%。
冠心病
已成房颤的首要原因。临床发现,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发生房颤的占0.6%~0.8%;急性心肌梗死者,房颤的发生率占10%~15%。
高血压
高血压常引起心房扩大,是房颤最常见的共患病,约50%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
其患者比正常人患房颤的可能性高40%,控制得越不好,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甲亢
房颤是甲亢主要症状之一。
4压力、烟酒让年轻人也会患房颤压力会致房颤的原因是,心脏正常的兴奋和节律活动,是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平衡协调下进行的。当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时,心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各种心律失常。
目前研究已经表明,过量饮酒、过度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过大的压力和疲劳,都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一旦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失去平衡,便可触发房颤。
5自觉症状减轻了反而更加危险在房颤早期,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心跳时快时慢,症状十分显著。
当转为持续性房颤后,因长期对快心率的耐受,患者的自觉症状反而轻了。这部分患者容易误认为房颤好转而忽视治疗。其实,他们恰恰是最危险、最需要正规治疗的房颤病人。
要确诊房颤非常简单,做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便可。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一眼就可看出心电图上的房颤特征。
6剿灭血栓“基地”可防中风原有的预防房颤栓塞事件的有效方法是抗凝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华法林”,但困难的是,“华法林”极易受其它药品、食品、水果蔬菜等干扰,很难控制在稳定水平,必须定期抽血监测(每一至两周监测一次),而且抗凝过度,还会有出血风险。
近年,以剿灭房颤患者血栓“基地”为目的的“左心耳封堵技术”已成为欧美国家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最新技术。资料显示,接受该治疗后可减少90%以上的中风发生率!
另外,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时间不久的房颤,合并脑梗卒中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射频消融术”,一举两得,既治了房颤,又防了中风,还节省费用。
房颤患者,需由心脏专科医生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房颤治疗及中风预防的治疗策略。
转发周知健康委员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