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王新华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亦称心房纤维性颤动,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我国有逾万房颤患者,而且发生率还在升高,发病年龄也逐步提前,临床上30~40岁左右年轻患者、甚至20多岁患者也非罕见。
房颤发作时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房颤导致脑卒中风险升高4~5倍,是致残的重要原因;长期房颤还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使患者死亡率增加1倍。因此,房颤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引起广大患者的高度重视,需要积极求治。
导管消融是目前最有希望消除房颤的微创疗法该疗法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历经十余年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例病例,其安全性、有效性已获得充分验证,王新华近年也主术完成了余例房颤消融。年国际权威的电生理学会(北美心律学会)发布了最新的房颤治疗指南,该指南将导管消融列为治疗阵发性房颤I类适应症,实际上是一线治疗;对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虽未成为I类适应症,但规定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尤其是对病程不太长、心房不太大的患者。
年房颤指南将不同类型房颤区别对待的重要原因是导管消融治疗不同类型房颤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一般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一次成功率可达70%~80%左右,而对持续性房颤一次消融成功率仅为50%~60%,而且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人。
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房颤消融效果会有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房颤的发病规律说起。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规律,早期病变局限,病情较轻容易控制,病情迁延后病变增多、扩散,此时再控制难度加大,甚至难以控制。房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正是符合这个规律。
从自然病程来看,房颤一般经历早期阵发性阶段和后期慢性持续性阶段(阵发性房颤每年有15%~30%的比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据此房颤也可粗略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持续性房颤两类。导管消融实践发现,阵发性房颤病灶局限于肺静脉周围,通过简单消融隔断肺静脉电传导即可有效根治;待房颤持续后,病灶不止局限于肺静脉,可能已扩散于整个心房,此时仅肺静脉消融不够,还需尽可能消融其它病灶,并切断多条异常传导路径,因此消融大大复杂化,而且很难一次消融彻底,这就是导致慢性持续性房颤消融效果不如阵发性房颤的原因。
房颤导管消融“宜早不宜迟”因此,房颤导管消融“宜早不宜迟”。导管消融最佳时机是在房颤的阵发性阶段,此时消融事半功倍,错过这一阶段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消融事倍功半。应当鼓励病人在房颤处于阵发性阶段时得到最佳治疗。
然而,临床上很多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是否意味着导管消融完全不适用呢?这部分人群的房颤如何合理治疗?
我们还是参考年房颤指南,该指南支持对病程不太长、心房不太大的持续性房颤采取导管消融治疗,也就是说,导管消融仍然可取,但需要筛选合适病人。何为“病程不太长、心房不太大”?这是个相对的概念,根据目前技术和设备条件,一般房颤持续时间5~8年之内、左心房内径45~55mm以内的患者,导管消融成功率可以接受。房颤持续时间越短,心房病变程度越轻、心房扩大就越不明显,消融效果就越好,同样,对慢性持续性房颤,房颤消融也“宜早不宜迟”的。有临床研究证明,病程时间1年之内的持续性房颤,总体消融效果与阵发性房颤相当。
房颤常给人以“自愈”的错觉既然房颤消融宜早不宜迟,很多患者也明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仍有大量病人丧失最佳治疗时机,一拖再拖,以致于房颤难以控制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患者不知道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可能与房颤的“伪自愈”现象有关。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慌、胸闷等症状非常明显,待进展为慢性持续性房颤后,心慌、胸闷往往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给人以“自愈”的错觉。其实不然,房颤是加重了而不是“自愈”了,因为并发症可能性更大了,治疗效果更差了,症状减轻仅仅是机体耐受的结果。
总之,房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心血管健康的疾病,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自身卫生保健意识,尽早就诊,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重要通知王新华医生将在11月10日晚20:00-21:00,做客“海上名医在线课堂”,为大家讲述新技术如何帮助房颤患者远离房颤。届时,您还将有机会与王新华医生互动,得到权威的解答和帮助。请拿起手机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白癜风症状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