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房颤的临床症状 >> 正文 >> 正文

注册研究牛国栋心脏外科手术及导管消融史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8-1-23

题:心脏外科手术及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发生机制的影响(作者:牛国栋、林锦璇、陈明龙等)

心房扑动是心脏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一为右心房切口疤痕导致局部传导速度减慢,促发三尖瓣峡部依赖性(CTI)心房扑动(房扑);另为围绕手术疤痕形成右心房游离壁折返,从而构成瘢痕性房扑。但外科术后具体房扑类型所占比例目前仍缺乏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依据。与此同时,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日益攀升,而术后房扑的发生率约10%-18.5%。可能机制包括:1.与左心房消融相关的医源性房扑;2.CTI依赖性房扑,此时可能仅为房颤的伴随疾病。针对前种情况,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前瞻性资料;针对第二种情况,最新的房颤管理指南建议当根据既往房扑发作记录或术中发作房扑时方对三尖瓣峡部进行干预,目前亦有作者建议常规对房颤消融术中进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故该策略是否激进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十二五”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平台年至年连续入选的房补患者数据进行分析,为上述两种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注册研究,共入选中国10个省份18家医院例房扑患者,依据既往射频消融史或心外科手术史,将患者进行分组,结果表明三组中左心房起源、CTI依赖、右心房非CTI依赖性房扑占比分别为9.0%、82.9%及8.1%,以典型房扑为主。其中房颤射频组房扑仍以左心房起源为主(68.4%),说明医源性房扑为主要机制,本研究有限资料表明,初次房颤消融常规叠加CTI消融获益似乎并不明显。而既往外科手术组仍以CTI依赖性房扑为主(64.6%)而非瘢痕相关房速(P0.)。

结果给我们三点启示,1.为外科手术切口术式的改良对于减少术后CTI依赖性房扑具有重要意义;2.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双环折返,即瘢痕性房扑与CTI依赖性房扑并存,可能在资料收集中有所遗漏,即事实上瘢痕相关房扑发生率可能不止于此;3.本研究仅针对接受射频消融的房扑患者进行分析,并未能提示外科术中切口对于术后房扑发生率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文献出处:牛国栋、林锦璇、陈明龙,等.心脏外科手术及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发生机制的影响.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1(2):41-46.

牛国栋

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