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颤日的由来
年3月19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八大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房颤联盟(CNAFA)在京成立。会上宣布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并计划发布《中国房颤卒中报告》,提出规范防治房颤相关卒中的建议和可行性措施。
从此,每年的6.6即为“中国房颤日”,今年的主题是“ 然而我国房颤卒中治疗现状却令人尴尬:首先,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特点,我国房颤的诊断率极低;其次,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抗凝治疗认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据最新的全球性房颤注册研究显示,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率仅为10%,且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仅有36%的人群达到安全且有效的治疗范围。再次,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存在治疗窗窄、疗效不可预测、与多种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诸多局限。
三.房颤的治疗
目前,房颤治疗概括有三大对策:一是“长久之策”,预防房颤相关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二是“治标之策”,可以通过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三是“治本之策”,可以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临床房颤的治疗主要手段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内科导管消融和外科手术)。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四.房颤的外科治疗
房颤的外科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但早期的手术如His束切断术、左房隔离术、走廊手术、心房横断术等技术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未能广泛用于临床。直至年JamesL.Cox等根据房颤发生的“房内折返学说”和切口间距必须短于房颤波长的原理创建了Cox-Maze手术。Cox-Maze手术能够有效恢复房室同步和窦性心律,并降低了卒中发生率,使得房颤Cox-MazeIII术后5年成功率可达98%。因此Cox-MazeIII手术被公认为房颤治疗的金标准,但因手术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随着新的消融能量、消融设备及消融策略的出现,简便易行的能量消融(Cox-MazeIV)逐渐代替了复杂的经典“切和缝”Cox-Maze手术。目前使用的消融能量包括:射频、冷冻、微波、激光和高强度聚焦超声,其中射频使用最多。而双极射频消融又因能提供消融是否透壁的可靠信息,能克服单极消融的不足,目前已成为射频消融最主要的方法。Cox-MazeIII和Cox-MazeIV手术大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创伤较大;随着对房颤机制认识的深入和微创器械的开发,微创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房颤手术中。年Wolf教授最早报道了胸腔镜辅助下微创房颤外科消融手术,手术过程包括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离断、心外膜部分去神经化治疗等,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成功率为91.3%。
近年来,“Hybrid”技术在冠心病、先心病、大血管疾病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样外科医生也尝试将“Hybrid”理念应用于房颤的治疗。Pison等报道了最早的将导管消融和微创外科消融联合起来的同期“Hybrid”手术。该手术能克服导管消融和外科消融的不足,显著提高单一手术方式的疗效,Pison报道阵发性房颤术后1年的成功率高达93%,持续房颤为90%。五.房颤外科的优势
由此可知,相对于药物和导管消融,外科手术效果的不同在于手术理念和方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外科消融手术所遵循的关键理念,同时也是外科技术的最重要特点,即消融线的透壁性和连续性。因为只有透壁的消融线才能够彻底阻断折返环的存在与传导,外科采用心脏外一次整体钳夹,缓慢烧灼,继而形成瘢痕阻止房颤波在心脏内的传播。而这种钳夹外科医生一般会采取5-6次,确保心房全层透壁的成功率。
总之,外科治疗房颤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Cox-Maze手术疗效好。Cox-MazeIII手术成功率高,是AF治疗的“金标准”;而Cox-MazeIV手术简化了Cox-MazeIII手术过程,减少了并发症,但没有降低手术疗效。
第二、对于合并AF的瓣膜手术患者,同期行Cox-Maze手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案。瓣膜病患者有较高的AF发病率,二尖瓣狭窄患者30%-40%合并AF,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约38%-46%合并AF,而主动脉瓣疾病患者AF的发生率为10%-13.6%。因此,指南推荐所有有症状的AF患者在瓣膜手术同期均应行AF消融治疗(推荐等级IIa,证据水平A)。
第三、双极射频消融消融线的质量有保证。消融成功率的高低与消融线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双极射频消融在两对嵌入式电极间释放能量,能量更易聚集并能造成持续性损伤,同时也减少了心脏侧壁或心脏外组织的损伤;此外,还可提供消融是否透壁的可靠信息。因此,与导管消融的“Point-to-Point”技术相比,外科双极射频消融的消融线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透壁性。
第四、心外膜直视下心脏自主神经节(GP)消融有助于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GP在房颤的触发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附加GP消融能显著提高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因此,外科经心外膜定位GP则显得更有优势。此外,Marshall韧带中富含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快速放电能够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心脏术中可以在直视下切断Marshall韧带,操作简便,而这一点内科导管消融较难做到。
第五、外科去除左心耳简便易行。左心房血栓脱落引起的中风是房颤最大的危害,而90%的左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去除左心耳有助于降低房颤中风风险。外科切除、结扎和经心内膜缝合是去除左心耳的经典方法;在经导管左心耳闭合装置出现以前,外科手术是处理左心耳的唯一途径,而内科无法处理左心耳。随着经导管左心耳闭合装置和外科经心外膜左心耳闭合装置的出现,对左心耳的处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六、孤立性房颤微创手术成功率优于导管消融。胸腔镜辅助下微创房颤消融技术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选择外科治疗。因此微创外科房颤消融不仅疗效可靠,而且对大心房患者的疗效也优于导管消融,是孤立性房颤患者的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手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