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全球发病率不断攀升。为了普及、规范房颤的临床诊疗,首都医科医院房颤中心团队,从房颤的定义和流行病学开始,通过一百个问题,为我们解答临床工作中有关房颤诊疗的最常见问题,干货满满,敬请期待!
达比加群是一种常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口服给药后,达比加群酯迅速且完全转化为达比加群,后者是本品在血浆中的活性成分。前体药物达比加群酯通过酯酶催化水解,形成有效成分达比加群。
口服给药后达比加群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5%。健康志愿者口服后,达比加群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表现为血药浓度迅速升高,给药后0.5~2.0小时达到峰浓度(Cmax)。
吸收有研究评估了达比加群酯术后吸收情况,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手术后1~3小时的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平缓,且无明显的血浆浓度峰值出现。在手术后阶段,由于与口服药物制剂无关的麻醉、胃肠道麻痹和外科手术效应等影响,导致服药后6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
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吸收减缓和延迟通常仅出现在手术当天。在此之后,达比加群吸收迅速,在给药后2小时血浆浓度达到峰值水平。进食不影响达比加群酯的生物利用度,但会使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延后2小时。
与胶囊剂型相比,在去除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胶囊外壳直接服用其中的颗粒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出现最高达75%的增加。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始终注意保持HPMC胶囊的完整性,避免无意导致达比加群酯生物利用度的增高。所以,应告知患者不可打开胶囊而单独服用其中的颗粒,例如,分散在食物或置于饮料中服用。
分布曾观察到,达比加群非浓度依赖性、较低(34%~35%)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达比加群的分布容积为60~70L,后者超过了人体体液总量,提示达比加群具有中度的组织分布特征。
C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呈剂量依赖性。达比加群的血浆浓度呈双幂下降,平均终末半衰期在健康人中约为11小时。在多次给药后,观察到的终末半衰期约为12~14小时。半衰期不依赖于给药剂量。
代谢和消除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中评估了单剂静脉给予放射性标记达比加群后其代谢和排泄情况。静脉给药后,达比加群相关的放射性主要经由尿液排泄(85%)。粪便排泄占给药剂量的6%。总体放射性回收量在给药后小时达到给药剂量的88%~94%。达比加群可经由共轭反应形成具有药理学活性的乙酰葡糖醛酸苷共轭产物。
相关链接
17.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如何分类及发挥作用的?
16.影响华法林疗效的常用药物和食物,你知道有哪些吗?
15.基因会影响华法林疗效吗?
14.华法林过量,如何处理?
13.华法林抗凝,如何推荐INR强度及监测频率?
12.成人与儿童怎么服用华法林?
11.华法林在体内是如何抗凝和代谢的?
10.如何评估房颤抗凝出血的风险?
9.如何评估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栓塞风险?
8.瓣膜性房颤,如何抗凝治疗?
7.房颤的发生机制、治疗目标是什么?
6.房颤,到底有多少种分类?
5.房颤危害,不可不知!
4.典型房扑、房速的心电图诊断
3.房颤的5类鉴别诊断
2.房颤的心电图诊断
1.房颤的定义、流行病学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点击"阅读原文"
贾朝旭施雯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