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海医院迎来了"中国房颤周"的第4天。会议现场,来自浙江大学医院的蒋晨阳教授就房颤导管消融是否改善预后发表了演讲。
蒋晨阳教授在现场作学术报告。
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导管消融是否改善房颤患者预后?蒋晨阳教授从节律、心功能、血栓栓塞、死亡率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房颤转复及维持窦律年公布的APAFT研究对比了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律的获益。研究入选病程超过6个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随访心电图。至研究结束时,导管消融组86%的患者、药物治疗组22%的患者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导管消融组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
除阵发性房颤外,导管消融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Oral等的一项研究对比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与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慢性持续性房颤的效果。随访1年发现,在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前提下,导管消融组74%的患者无房颤发作,而药物组仅4%。
总之,导管消融对于房颤治疗的有效性越来越得到公认,指南对导管消融治疗症状性房颤的推荐级别也越来越高。
二、改善心功能房颤可引起心衰,心衰也可导致房颤,二者互为因果。临床实践中,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目前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常需接受导管消融治疗,以恢复窦律。
近年来,该领域公布了多项里程碑式的重磅研究。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PABACHF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8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房颤患者,分别接受肺静脉隔离(PVI)、房室结(AVN)消融+双心室起搏治疗。研究发现,PVI组在无房颤生存率、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心衰量表评分等方面显著优于AVN消融+双心室起搏组。
年ESC年会上公布的CASTLE-AF研究入选例心衰合并房颤的重症患者,分别接受传统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研究发现,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减轻房颤负荷,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下图),心血管死亡率降低47%。
三、血栓栓塞风险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导管消融能否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
目前在真实世界开展的相关研究多为单中心试验,尽管这部分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停用抗凝药可降低整体卒中发生风险,但无法确定个体患者的卒中风险是否都降低。因此,指南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需要抗凝。
四、总体生存率导管消融是否改善房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目前尚缺乏充分的大样本临床证据。但对于合并心衰的重症患者,已有相关证据证实导管消融可降低死亡率。如CASTLE-AF研究显示,与传统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可使全因死亡率降低47%,心衰再住院率降低44%。
最后,蒋晨阳教授总结道,导管消融对改善房颤患者的症状、转复/维持窦性心律具有显著效果,可明显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总体预后。对于卒中风险,导管消融治疗可能降低房颤患者的相关风险,但目前仍需遵照指南,依据CHA2DS2-VASc评分进行评估。此外,导管消融是否降低死亡率,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证据。
相关链接:
医院:持续性房颤2C3L消融策略
医院:从两个病例看房颤导管消融的个体化策略
方丕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的操作技术与临床效果
朱文青: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及术后长期抗凝策略
医院:两例房颤导管消融演示,分享经验,开阔思路
医院: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根据病史长短选择手术策略
刘启明: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何选择?
李毅刚:房颤血栓预防,药物、左心耳封堵还是导管消融?
53位项目组专家,23家培训基地,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
姚焰:如何把握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
吴书林:房颤抗凝治疗新指南、新观点
明日直播:医院主场、手术专场!
7天7个主会场日程、6天手术专场日程、直播观看途径,尽在此!
刘旭:规范、安全、随访、质控,"一个都不能少"
吴书林:提升房颤管理水平,离不开省市县社区“四级联动”
姚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董建增:人员培训、患者管理,采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必由之路
马长生:“规范、提高”,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主题
6家医院,7个主会场,全程网络直播,开创会议新模式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点击"阅读原文"
田新芳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dzz/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