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午,在"中国房颤周"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易甫教授进行了持续房颤导管消融的精彩手术演示。医院卢凤民教授、医院周菁教授、医院苗成龙教授、医院王海雄教授与术者通过网络实时互动,对房颤病例导管消融的关键环节进行了互动点评。
图1.医院易甫教授持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演示中。
演示病例为一位58岁男性,因"阵发性心悸、胸闷11个月"入院。发作性心悸病史10余年,近11个月查心电图未见窦性心律。诊断为持续性房颤。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左右径42mm,射血分数58%。易甫教授介绍了手术过程,并对术式选择给出了说明。
1.手术过程分别经锁骨下静脉、双侧股静脉植入鞘管,分别放置冠状窦电极、右室电极,两次穿刺房间隔,分别植入LassoSAS电极和压力"大头"电极,在CARTO3系统及Univu系统指导下进行左房建模,同时给予地佐辛5mg/h泵入。
随后进行肺静脉前庭定口,先消融左侧肺静脉,后隔离右侧肺静脉,仍为房颤心律。随后回撤"大头"至右房,进行三尖瓣峡部隔离,后给予安定注射液,以J进行电复律,一次成功恢复窦律。
经验证,三尖瓣峡部双向传导阻滞,双侧肺静脉未见肺静脉电位恢复。随后进行左房基质标测,未见复杂、碎裂的低电压区,手术结束。
图2.双侧肺静脉隔离。
2.策略分析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尚无标准术式。对于左房内径大于55mm的长期(超过4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医院首选内外科杂交手术。对于左房内径在55mm以下的短期(4年以下)持续性房颤患者,可选择内科治疗,手术方式可选择"安贞"术式(2C3L)或"南京"术式(Stable-SR),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对于病程1年以内的房颤患者,一般多选择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或"南京"方法。
这例患者房颤持续时间不长,我们选择"南京"方法进行干预,术后左房标测也证实左房基质健康,这样尽量少的干预可减少术后房速等心律失常发生。对于"CFEA"电位消融或"GP"消融,我们的认识尚存在争议。年CirculationAE杂志上的一篇报道,对照比较了PVI+线性、PVI+线性+CFEA两种方法,未能证实"CFEA"在维持窦律方面的益处,而且增加房扑发生。年JACC发表的一篇评估"GP"消融益处的文章,也没有体现出维持窦律的优势。
3.苗成龙教授点评医院的这例手术病例是持续性房颤患者。目前临床上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的比例越来越高。从技术角度来看,术者的导管消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本例手术中,常规房间隔穿刺、心房的三维解剖重建和整个消融过程都很流畅。
目前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成功率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还没有找到特别有针对性的消融手术策略。增加什么样的消融方法能够提升成功率,还有待明确。本例采取的手术策略是在肺静脉隔离后进行线性消融,包括三尖瓣峡部隔离、基质标测、电压消融,融合了两种消融方法。这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规的手术策略。
相关链接:
53位项目组专家,23家培训基地,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
姚焰:如何把握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
吴书林:房颤抗凝治疗新指南、新观点
明日直播:医院主场、手术专场!
7天7个主会场日程、6天手术专场日程、直播观看途径,尽在此!
刘旭:规范、安全、随访、质控,"一个都不能少"
吴书林:提升房颤管理水平,离不开省市县社区“四级联动”
姚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董建增:人员培训、患者管理,采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必由之路
马长生:“规范、提高”,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主题
6家医院,7个主会场,全程网络直播,开创会议新模式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况扶华┆美编柴明霞┆制版刘倩↓↓↓点击"阅读原文"
心在线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dzz/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