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房颤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危害巨大。尽管大多数房颤患者的症状明显,但仍有部分患者无相关症状,卒中可能是其首发表现。采用植入型心电监护仪(ICM)长时程心电监测,可发现尚未诊断的无症状房颤,有助于降低房颤相关卒中的危害,为高危患者的房颤筛查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5月12日,JamesA.Reiffel教授在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公布了REVEALAF试验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试验,旨在确定房颤及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ICM检测无症状房颤的发生率。
一.REVEALAF研究人群临床常见
研究入选CHADS2评分≥3者,或CHADS2评分2分且同时符合至少一个以下条件(冠状动脉疾病、肾功能损伤GFR30~60ml/min、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排除12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出血性卒中史、既往房颤病史、植入式起搏器或ICD者。研究人群可以说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患者。
REVEALAF试验最终纳入了例患者,平均随访22.5个月。主要终点是18个月时房颤(持续时间≥6分钟)的检出率。
二.监测18个月房颤检出率高达30%
结果发现,30天时房颤检出率为6.2%,18个月时检出率达到29.3%,30个月检出率高达40.0%(图1)。以检测30天为限,超过四分之三的房颤可能未被发现。只有年龄和体质指数是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1.30个月中房颤检出率变化。
另外,研究比较了不同CHADS2评分亚组中房颤的检出率。在CHADS2评分2分、3分、≥4分亚组中,房颤检出率相当(图2)。
图2.比较不同CHADS2评分亚组中房颤检出率。
至于房颤的治疗情况,在达到主要终点的房颤人群中,56.3%的患者接受了口服抗凝治疗,14.8%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曾接受药物节律控制治疗。
三.刘少稳:重视房颤筛查
上海交通医院刘少稳教授在接受“心在线”的采访中指出,REVEALAF研究人群具有临床普遍性,在无房颤病史的高危患者中,经过18个月随访,无症状房颤的检出率约30%;到30个月时,检出率则升至40%,这提示房颤筛查的重要性。
CRYSTAL研究发现,在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中,应用可植入心电监测装置随访3年,发现30%的患者有房颤。多项研究提示,在已植入起搏器、ICD或CRT的人群中,由于入选人群和随访时间不同,心房高频率事件的发生率在30%~60%之间。这些研究均提示对房颤易患人群行房颤筛查的重要性,尤其是高危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连续心电监测,以提高房颤检出率。
由于部分房颤无症状,且早期为阵发性,发作频率低,房颤的诊断需要长时间的心电监测。在什么样的人群中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心电监测和房颤筛查?对于发现的房颤,根据其临床特点,什么时间开始抗凝及其他相应治疗更合理?对于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月9日,《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31个国家余名专家、医疗保险和患方代表参与撰写的房颤筛查白皮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专家简介
刘少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急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曾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所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包括SCI论文50余篇,在国内外十余个学会任职,包括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美国心律学会会员(FHRS),并担任多个杂志的编委。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柴明霞┆制版崔凤娟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dzz/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