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预防系列
一、小酌怡情,不“怡心”
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许多朋友都热衷于“干一杯”。喝到一定量时,除了有点恍惚的放飞感,有些朋友可能还会感觉“有点心慌”,严重的时候可能就得到急诊了,这也是房颤被称为“假期综合症”的由来。
在此我们先说说几个关于酒精的概念。
为了标化饮酒量,有所谓“1个酒”即“标准酒精单位”的定义。该定义在各个国家有出入,如在新西兰是指10g,在美国是指14g。
在近期关于饮酒与房颤的几篇大型META分析中,对其定义是12g纯酒精,并划分小量饮酒为每周小于7个酒,中量饮酒是每周7到21个酒,大量饮酒是每周大于21个酒。
“狂饮”则是指短时间内,女性摄入4个酒及以上,男性摄入5个酒及以上。
一瓶ML的啤酒,从6度(酒精含量2%左右)到20度(酒精含量接近5%),约含8g到20g酒精;一瓶35度的白酒ML,则含有g酒精,喝一两就已超过1个酒。
喝多少酒,不容易房颤?
房颤曾被称为“假期综合征”,就是因为节假日狂饮后,房颤发生增多。对于长期饮酒者,大量饮酒(21个酒/周)时房颤发生增加39%,如果每周饮35个酒以上,则房颤风险可增加45%,即使是中量饮酒,不同研究中也有报道增加房颤风险14-46%。
有没有安全的饮酒量呢?很遗憾……饮酒与房颤的发生几乎呈线性关系,每天每增加1个酒的量,则累积房颤风险增加8%。
对明确已有房颤的患者,饮酒也会影响其病程的发展。
饮酒者更易从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每周14个酒以上者其风险可以达到不饮酒者的3倍。首次孤立性房颤出现后,饮酒是其再次发作最强的危险因子(2.3倍)。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即使小到中量饮酒(每周1到14个酒)也会明显增加房颤复发率。
酒精引起房颤的机制
酒精可以作为房颤的一个触发因素,也可以通过长期作用促进心房重构从而产生房颤。
近的来说,一次喝“5个酒”已可影响心肌传导。饮酒可刺激交感系统,促进肾上腺素释放,这种高肾上腺素能状态可以持续至少24小时,因此有些患者可能在宿醉后才出现房颤。酒精及其代谢物乙醛对心肌有直接毒性,可引起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等,有研究发现,在一次狂饮后,心脏核磁可发现心室肌T2信号异常,提示心肌细胞水肿、充血,甚至有部分人出现超敏肌钙蛋白的升高,提示急性炎症反应。
长期而言,酒精可以引起心脏纤维增生,大量饮酒甚至可以形成酒精性心肌病,特别是那些饮酒量达到每天7个酒以上达5年的人。即使心脏收缩功能还正常,心脏超声下心脏舒张功能也往往已经受损。除了对心脏的直接损伤外,长期大量饮酒还与高血压、肥胖、呼吸睡眠暂停等房颤危险因素相关。有许多朋友说,喝完酒以后血压下降了,其实这只是短期内血管扩张的结果,长期来看,饮酒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已有高血压的患者,减少饮酒量可以剂量依赖地降低血压水平。
每天喝“一点点酒”,到底好不好?
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小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在队列研究中最典型的结果是“每天不多于1个酒者心梗风险最低”。这一结论由于被大家喜闻乐见而被各种大众读物广泛传播,甚至被直接扩展为“适当饮酒对有益于健康”。因此,你们可能会想,小剂量饮酒,可能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会强于对房颤的促进作用,从而得到最终净获益?
然而,这一“结论”还并非定论,分析发现,那些研究纳入的规律小到中量饮酒的人往往比大量酒饮者或不饮酒者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健康意识更强,更多的锻炼),有研究报道,在调整这些因素以后,小到中量饮酒的益处不再明显。
而对于房颤而言,无论饮酒量多少,都会增加房颤的风险,并且其风险程度呈现剂量依赖性。因此,对于以前不喝酒的朋友,不建议你们为了还不太明确的好处而开始喝酒,特别是考虑到一旦开始长期饮酒,往往很难有效地限制饮酒量;而对于长期中到大量饮酒的朋友,希望你们至少逐渐减少到小量饮酒。
毕竟,小酌怡情,不怡心。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