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年,全球的总房颤人数就已达到三千余万人,疾病负担巨大。那么,已经患房颤的人,是否会将这一负担遗传给下一代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谈谈这个问题。临床上与房颤相关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肥胖、缺血性心肌病等等,它更容易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看起来,它仿佛是一个“副产品”,因此,在一开始,大家并不认为它有遗传性。直到年,Wolff等人首次报道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房颤家系,这也是最早提示房颤可遗传的证据。
一、家族性房颤这是一个仅从名字就能让大家体会到“遗传性”的疾病。从年首例报道房颤家系后,在年,Brugada等人发现了共6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房颤家系,共人,其中50人患有房颤,确诊房颤的年龄从0-45岁不等(其中2人在胎儿时期就已诊断),在初诊时,他们的心脏超声均无明显异常。通过连锁分析,发现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10q22)的遗传标记与房颤症状共分离(即此遗传标记总是与房颤性状共存),这向大家明确展示,在某些情况下,房颤可以是一个“遗传病”。类似地,在年,Ellinor等通过对34个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的房颤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发现了第二个与房颤相关的区域6q14-16(6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到6带)。虽然位于10q22和6q14-16这两个座位的致病基因至今仍未被识别,但在年,另有人发现了首个可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房颤的基因,KCNQ1。后续家族性房颤研究中发现了更多的相关基因座位,其中部分致病基因已明确,包括如KCNQ1、SCN5A、KCNA5、KCNE3、KCNJ2、NPPA、NUP等。这其中多数为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另外也有与心房利钠肽、细胞隙缝连接蛋白等相关的基因。以KCNQ1为例,它编码的是心脏钾离子通道的亚基,它的突变可能直接造成离子通道的失活或过度激活,从而影响心脏电活动,另外它也有一些特别的突变形式,如R14C,仅在低张盐水导致细胞伸张时才影响通道活性,这也为疾病发展中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通俗地讲也就是,即使两个人有同一个突变,环境的不同也可能让其中一个发生房颤,而另一个人不发生,这也可以理解为“基因易感性”,因此无论是否携带了“房颤基因”,控制常规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肥胖等都是必要的。
二、非家族性房颤据Darbar等报道,5%的房颤患者,或15%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都以家族性的形式存在。所以,非家族性房颤仍然是主流,大多数房颤的发生仍然是与心脏结构异常相关的。但是,并非所有患同样心脏病的人都会出现房颤。比如我们都有高血压、左房大,为什么我有房颤,你没有?这提示我们,可能有一些基因因素存在,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心律失常。据弗兰明汉研究,一级亲属患房颤时,随访8年,子代新发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0%。如果一级亲属在65岁前出现房颤,则新发房颤风险增加1倍。另有在冰岛进行的研究报道,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有房颤时,子代患房颤的风险分别增加36%、18%和10%,如果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发生房颤,则其子代出现房颤的风险增加3倍。认识到房颤“可遗传”后,人们用了各种基因研究的手段去寻找它的致病基因或风险基因。早期的时候,大家多使用候选基因研究策略,简单地说,即先从理论上推断某个基因可能与房颤发生相关,然后比较房颤人群和非房颤人群在这个基因的编码上是否有区别。在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尝试分析ACE这一基因中一些常见变异是否与孤立性房颤有关,然而当时并没有阳性的发现。在年,前面提到的首个致病基因KCNQ1发现后,由于它编码的是钾离子通道蛋白,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许多人把眼光投向了影响离子通道的基因,并且也报道了许多可能与房颤相关的基因位点。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从年开始,全基因组层面的研究(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寻找患病人群与非患病人群在基因序列上的差异)也在房颤人群中开展起来,很快便发现了两个与房颤强相关的基因位点,均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5带,邻近一个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PITX2。然而,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了近10个与房颤强相关的位点,这些位点所实际代表的致病基因仍未明确,这些位点与房颤相关的机制也不甚明了,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三、房颤的危害根据资料统计显示,心房颤动的人群患病率接近1%,按此计算,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能高达万。房颤不仅常见,而且危害严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血栓形成和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所在。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以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17倍。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3%,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一定的死亡率,而且现阶段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衰或年龄超过75岁等。房颤发作时过快的心室率和节律不整齐可以使患者感到心悸胸闷、气短、烦躁、坐立不安等,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会因此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此外,房颤本身就可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
四、房颤的防治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另外还可以通过天然营养物质进行调理,例如经常使用白桦茸。研究发现,白桦茸提取物具有防癌抗癌、清脂降压、降血糖、提升免疫力等作用。其富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三萜类物质和总黄酮类物质,具有很好护心强心作用,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
欲知产品更多详情请拨打--或-!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