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刘先生在今年2月份由于感到心慌、气促,被诊断为房颤。他觉得这个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并没有系统治疗。5月初的1天,他起床后突然一侧肢体不能动弹了,入院后诊断为脑卒中。为什么人好好的就得了脑卒中?《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解答。受访专家:中医院主任医师朱俊中医院胸痛中心主任杨艳敏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吴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萍40岁以上,近1/4人会发生房颤“房颤”和“脑卒中”这两个疾病医生并不陌生,可对普通百姓来说,却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并不了解,房颤是脑卒中最大的“储备军”。脑卒中的发病中大约有20%归因于房颤。房颤,则可以将脑卒中的危险提高5倍。发生心房颤动后,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会淤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相应部位的脑部供血,导致脑卒中。其中,房颤是因,脑卒中是果,血栓形成是罪魁祸首。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而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根据统计,房颤引发的脑卒中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早期可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心悸、眩晕、气促等,难以引起重视,诊断和治疗率很低。因此,对普通人来说,应不让心跳轻易“失控”,尽一切可能降低房颤引发脑卒中的危险。日常饮食要清淡、低盐,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等。避免过饥过饱、贪多求快、大喜大悲等,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朱俊教授指出:“虽然有些房颤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脑中风的风险不存在,只有坚持抗凝治疗才能预防脑中风的发生。“三问”认清房颤真面目一问心悸、心慌是病吗?答:心悸、心慌可能是房颤初期的主要症状,需警惕。房颤通俗来说就是心房颤抖。“颤”就是心房跳得不规律,两个心房不工作了。房颤有一定的隐匿性,当发生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医院做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是否有房颤。二问只有老人才需担心房颤吗?答:错。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更容易中招。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中青年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饮食习惯,定期体检。三问房颤是小事吗?答:房颤无小事,及时选对药。房颤会将脑卒中风险提高5倍,且一旦发生更严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这些误区,让房颤治疗率降低误区一:没有不适感觉就停止服药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症状还需要每日服用抗凝药物,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因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抗凝药实质上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来预防中风的发生。误区二:担心抗凝药有出血风险不敢用很多房颤患者当听说抗凝药可能有出血风险时,就非常害怕,不敢采取抗凝治疗。服用抗凝药预防中风的获益要远远大于出血的风险。房颤患者要意识到一旦发生中风,将付出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与中风相比,即使有很少的人服用抗凝药有可能导致的出血,绝大部分也是可以救治的,不需要过分担心。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与传统的药物华法林相比,出血风险,特别是出血中最严重的颅内出血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现在,欧美和国内的权威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不仅大大降低中风风险,出血风险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误区三:服药只选便宜,不注重性价比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尽管价格较为便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受到许多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如患者吃了绿叶菜,豆制品或服用一些常用药都会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发生变化,不是药物浓度少、起不到预防中风的效果,就是药物浓度高、有出血的风险,因医院做血液监测。由于华法林用药不方便、对医生和患者的要求太高,以至于患者难以做到长期坚持,而影响华法林的疗效。另外,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比较便宜的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但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脑中风的效果不明确,目前唯一可以减少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的药物就是抗凝血的药物。
给房颤卒中打个危险分
对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来说,则要把预防脑卒中当成“头等大事”,通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降低卒中风险。
不妨通过下面的房颤中风风险分层评估表(CHADS2),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患脑卒中的风险有多高?我该不该吃抗凝药?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涓尰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璐甸槼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