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的拓展是目前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最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从中获益。然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该如何解决?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将对临床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近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马长生教授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1、房颤导管消融未能改善预后?
年HRS会议期间公布的CABANA研究对比了射频消融(RFCA)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房颤的结果。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致残性卒中、严重出血和心脏骤停。在该研究中,AAD组有27.5%交叉至RFCA组;而RFCA组有9.2%未接受消融治疗。根据意向性分析(ITT)原则,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结果无显著差异;次要终点分析显示,与AAD组相比,RFCA组全因死亡/心血管住院复合终点显著降低。这是否意味着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未能改善患者预后?如果仅仅是改善房颤患者症状,还需要进行消融治疗么?尽管CABANA研究的主要终点在意向治疗分析中无明显差异,但在房颤治疗领域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可能决定导管消融的未来。
年发表于NEnglJMed的CASTLE-AF研究将植入ICD/CRT-D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结果显示,在降低主要终点、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衰再住院率方面,导管消融组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该研究提示,症状越严重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获益越大。因此,至少对于严重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能改善预后的。
来自瑞典的一项注册研究纳入,例房颤患者,其中4,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倾向性评分匹配导管消融组和未消融组(n=)。结果显示,导管消融组死亡率(0.77%vs.1.62%/年)和卒中率(0.7%vs.1.0%/年)显著低于未消融组。该研究结果提示,导管消融能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年发表于HeartRhythm的一项研究共纳入例来自以色列健康数据库的房颤消融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3,例房颤未消融患者。该研究结果同样提示,房颤导管消融能降低卒中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2、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能否停用抗凝药物?
年HRS/EHRA/ECAS专家共识指出,不建议CHADS2或CHA2DS2-VASc积分≥2者术后停止抗凝。年AHA/ACC/HRS房颤指南指出,不推荐单纯以避免抗凝治疗为目的的导管消融以维持窦性心律(Ⅲ,C)。年ESC房颤指南建议,对于卒中高危患者,即使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仍应接受OAC治疗(Ⅱa,C)。总之,目前国外指南均推荐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接受抗凝治疗。而在中国,目前尚无充足的临床证据。
来自丹麦的一项全国注册研究共纳入例初次房颤导管消融患者,随访3.4年。结果显示,停或不停OAC栓塞发生率均较低(0.64vs.0.56/人年),而应用OAC严重出血发生率升高(0.44vs.0.99/人年,HR2.05)。而德国的一项PAF导管消融注册研究认为,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后不应停用OAC。
3、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LessMaybeMore?
在房颤消融策略选择上,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STARAFⅡ研究共纳入12个国家、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18个月。结果显示,与PVI消融组相比,PVI+CFAE消融组和PVI+线性消融组并未减少房颤复发率。
年,马长生教授所在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比了持续性房颤消融的两种策略:2C3Lvs.Stepwise。该研究共纳入例患者,随机分为2C3L术式组和Stepwise方法组,平均随访24.5±4.7个月。结果显示,2C3L术式与Stepwise方法的临床效果相近,但2C3L术式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更短。这是第一项比较PVI联合线性消融和CFAE消融的随机对照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较高的线性消融阻滞率保证了消融效果,并解释了与STARAFⅡ研究不同的结论。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尽管目前并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线性消融的必要性,但是绝大多数房颤中心都会选择在PVI基础上进行线性消融,以期降低房颤复发率。
DECAAF研究入选了例房颤患者,消融前30天,所有患者接受了MRI延迟钆增强扫描,依据左房纤维化程度分为四级(Stage1~4)。随访1.3年,结果显示,Stage1~4组房颤复发率分别为15.3%、35.8%、45.9%和69.4%。该研究结果提示,房颤患者纤维化程度越重,房颤复发风险越高。
4、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安全可行?
年发表于Europace的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入组了例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房颤导管消融,封堵成功率为%。结果表明,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安全可行。年,储慧民教授所在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52例房颤患者先行左心耳封堵再行导管消融,30例房颤患者先行导管消融再行左心耳封堵。该研究结果同样提示,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安全可行。
5、房颤合并长间歇:消融还是起搏?
年发表于PACE的一项研究共纳入例PAF合并长间歇的患者,分为导管消融组(ABL组)和起搏器植入组(PM组)。结果显示,ABL组无房颤生存率(最后一次消融后)显著高于PM组。年ESC/EACTS指南推荐:房颤相关心动过缓,避免植入起搏器(IIa,C)。
6、房颤卒中之外的心血管风险
年发表于EHJ的一项研究共纳入,例65岁以上新诊断的房颤患者,随访5年,死亡率高达48.8%,而心衰是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RELY房颤注册研究结果显示,随访1年,患者因心衰死亡占30%,而卒中死亡占8%。GARFIELD-AF研究共纳入例新发房颤患者,随访2年,1,例患者死亡,其中因心衰死亡占比最高。因此,应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陕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