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体乏、眩晕、胸闷气短,心脏跳动时快时慢。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凌主任医师说,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房颤发生容易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90%造成脑梗。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房颤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我国7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达10%。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是导致房颤的主要病因。
房颤的治疗1、治疗原则:(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
2、药物治疗: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3、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5)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
4、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
专家简介:
李凌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心脏康复学组副组长、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控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获“河南省第三届优秀医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原健康好卫士”“全国医德标兵”。擅长诊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休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肺栓塞、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心病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