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数字触目惊心: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有万患者。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中风。我国有五分之一的中风是房颤引起的,但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却存在诸多误区。房颤是怎么回事?人们对房颤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误区1年轻人不会得房颤
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我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约为1%,6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4%,8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9%。由此不少人认为,房颤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房颤是由于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收缩导致心房跳动显著增快且极不规律的现象。按时间划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
房颤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甲状腺疾病、肺心病等。也有部分房颤病人没有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而独立发生。近年来房颤的发病还呈现出向年轻人转移的趋势。抽烟、酗酒、酗咖啡、熬夜、加班等不健康因素大大加重了年轻人心脏的负担,从而诱发房颤。所以年轻人如果有心慌、气短等不适,也要考虑房颤的可能。
房颤的诊断并不困难,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就是确诊的依据。发作时间短暂、频繁者,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误区2没症状不需要治疗
约有15%~35%的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通常是在例行医疗检查或其他病症检查时发现患有房颤。不少患者认为,没有不适的临床症状,不需要治疗。
房颤是一种进行性加重发展的疾病,症状也可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心悸、气短胸闷、疲劳或轻度头痛等。临床上有“房颤促进房颤”的说法。即房颤每发作一次,患者心房重构即加重一次,从而导致房颤发作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房颤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最终有可能发展成永久性房颤。随着房颤的病程延长,相关危害也逐渐加重。
房颤严重者会诱发如心衰、心绞痛、休克、猝死等重症疾病。而且心房颤动的危害不仅在于心脏,更在于会大大增加血栓和中风的危险。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房颤的人,中风危险增加近5倍。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滞留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会增高。如果血栓离开心脏进入血液循环,就会阻塞动脉,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中断。一旦血栓流入脑动脉就会导致脑中风。由房颤所引发的脑梗塞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