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阵发性房颤的症状 >> 正文 >> 正文

隐匿性房颤导致的卒中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8-1-18

病例介绍:

老年男性,72岁

主诉:构音障碍,右上肢无力

既往史:睾丸癌术后;高血压;青光眼;大动脉狭窄

个人史:饮酒史;吸烟史50年,10支/天,戒烟6年

相关检查结果:

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

甲状腺:未见异常

BNP:pg/ml

ECG:窦性心律83次/分

Holter/≥24-hours住院心电图:均未证明房颤的发生

颈动脉超声:

检查结果:左颈总动脉存在斑块(堵塞82.6%),狭窄处收缩期流速.1cm/s

左颈总动脉造影结果:

左颈总动脉造影证实狭窄(NASCET评分60%)Lt=左侧;CCA=颈总动脉,NASCET=NorthAmericanSymptomaticCarotidEndarterectomyTrial

超声心动图:

左房增大(46mm);左室射血分数60%;无卵圆孔未闭和心脏内血栓。

MRI检查结果:

左侧大脑半球中动脉供血区域可见多发小梗死灶,主要位于额叶皮质、放射冠、中央前回和顶叶皮层下,在弥散加权图像和表观弥散系数成像中分别呈现为高密度和低密度影。

患者虽存在颈动脉狭窄,但BNP水平增高、心房增大,不能排除心源性卒中可能。

长程心电监护结果:

关于Brain-heartaxis:

心血管系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

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脑出血导致的应激性心肌病)

关于卒中:

研究表明,房颤导致的卒中患者有70-80%死亡或者致残,而这些患者可以通过抗凝治疗进行预防。然而部分房颤是阵发的或者无症状的,不易被检出,需要长程监护

STUDY-AF研究

筛查人群:55岁以上,同时至少有以下2个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糖尿病;睡眠打鼾

方法:患者在胸部贴上心电监测设备,当有房颤相关症状时,按下设备上的按钮,记录当时心电图,可穿戴数天

用可穿戴的动态ECG设备监测2周房速/房颤诊断率提升至11%

EMBRACE研究

通过研究年龄大于55岁,6个月内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且未发现房颤的患者,比较长程非侵入性心电记录仪与24小时心电监护检出房颤事件的概率

结果表明长程非侵入性心电记录仪监测明显优于24小时动态监测

隐源性卒中患者房颤检出率随监测时间延长而增多

此实验结果表明,55岁以上原因不明的卒中人群中,较之常规心电图监测方法,30天事件触发记录器可使房颤检出率提高5倍,口服抗凝药治疗增加近2倍。

90天内超过30s的房颤干预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1%vs.3.2%),超过2.5min房颤检出率干预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9%vs.2.5%)。

Crystal研究

通过研究例未检出房颤的病因未明的脑卒中患者,比较ICM与传统随访发现隐匿性房颤的概率

ICM组6个月后发现房颤的患者占8.9%(19例);对照组发现房颤的患者占1.4%(3例)(风险比6.4)

ICM组12个月后发现房颤的患者占12.4%(29例);对照组发现房颤的患者占2.0%(4例)(风险比7.3)

ICM组36个月后发现房颤的患者占30%(42例);对照组发现房颤的患者占3.0%(5例)(风险比8.8)

结论:ICM比传统检查方法更易检出原因不明卒中患者中发生房颤的人群。

由于原因不明卒中患者后期检出的房颤多为阵发性或者隐匿性,因此长程监测更加有效。

关于BNP:

其可以反应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瓣膜功能;右室功能;左房增大

心衰等疾病可导致炎症因子释放,激活RAAS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刺激骨骼肌细胞低灌注激活单核细胞生成炎症因子;同时,心肌释放BNP,抑制RAAS系统与自主神经活性

监测: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停药的病人建议行连续的心电监护以检测无症状的房颤/房扑/房速(ESC房颤指南)

对于无症状性的房颤,进行更加长时和频繁的心电监测对于提高诊断率非常有必要(HRS/EHRA/ECAS房颤的导管和手术消融的专家共识)

所有疑似TIA/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均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评估心脏节律,识别房颤/房扑,并为识别结构心脏病(如既往心梗、左室肥厚)提供有利信息,对于心电图或初始心脏节律监测(如24或48小时心电图监测)未呈现房颤但疑似心源性栓塞者,推荐延长心电图监测,以确定是否为阵发性房颤(年加拿大指南)

无其他明显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应予长时(约30d)心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房颤(Ⅱa,B)(年AHA/ASA指南)

如果卒中患者经常规ECG及Holter没有检测到AF,应考虑应用长程非侵入性或植入式心电记录仪检测有无无症状性AF(年欧洲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

治疗:

一旦多次发现无症状房颤,应及时抗凝(如阿司匹林),控制心室率。

对年轻者或新近发生的房颤(有症状或无症状),应通过药物或电转复,使其恢复窦性节律。

频发的无症状房颤(例如1周内超过30次以上的5次尤症状房颤)应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委员,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常委,北京市心律失常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分会副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年开始从事心律失常介入工作,年开始医院开展心律失常及其他介入治疗,独立和指导他人完成各类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近万例。在复杂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承担并完成各种国家级、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课题十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或卫生计生委及北京人才奖4项。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其中SCI收录二十余篇,主编及主译著作15部。

赞赏

长按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吗
白癜风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