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效果:阵发性AF强于持续性AF
年HRS/EHRA/ECAS房颤消融指南,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中,阵发性房颤为I类适应证,且为A级证据。 年AHA/ACC/HRS公布的房颤指南也采用了同样的推荐建议,对于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Ⅰ类推荐)、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Ⅱa类推荐)可行导管消融。即仅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才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 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导管消融优于药物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明,对于年轻且不伴有左心房扩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 年6月,最新一期的HeartRhythm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的关于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的对照研究。
结果:3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的房颤负荷最低;18个月时,单纯消融组的房颤负荷已经低于其他两组;随访2年,消融组房颤负荷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无房颤(未发生房颤)比例,随访6个月,单纯消融组效果最优,并且持续2年随访期结束。2年随访期内,消融组患者的临床事件发生率始终低于药物治疗组。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机制多数清楚,术式成熟 年,开始逐步对房颤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相继出现了多种学说,每一种学说几乎均伴有与之相应的一种术式。 年,Haissaguerre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的研究成果引起世界 90年代末,基于阵发性房颤的肺静脉触发机制,意大利学者Pappone采用三维技术开始进行房颤的肺静脉隔离,明显提高了疗效,迄今仍然是房颤消融的主流。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越早越好 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关于45岁以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及风险的研究,在四个年龄组中,小于45岁的青年患者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小于45岁的青年房颤患者组,术后无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维持窦律的比例最高。结论:应该考虑在年轻房颤患者组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 房颤导管消融安全性如何? 年指南采用了目前关于房颤消融并发症最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共纳入例患者,进行例手术。
结果:死亡、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可以认为,房颤导管消融的安全性非常肯定。对于手术获益和风险,每位患者都要面对这样的挑战,医生也需要权衡二者之间的利弊。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对于患者,这是个机遇;对于医生,如果能够因此而治愈更多的患者,同时也是医生的机遇。阵发性房颤,如此天赐良机,你还需要等待吗?
内容转载自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