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是年欧洲的房颤指南首次提出的概念。在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医院心内科的汪芳教授详细解读了心房颤动上游治疗的理论依据、临床研究及相关指南推荐。
1、房颤的危害——三升三降
三升:死亡率、住院率、卒中率上升;三降:生活质量、活动耐量、左室功能下降。
2、房颤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心房结构或电生理异常,而导致房颤发生。高血压是房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左心室质量增加和左房扩大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心血管疾病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预测
(KannelWB.AmJCardiol.Oct16;82(8A):2N-9N)
3、房颤的治疗
包括三大方面:抗凝、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律(药物、点击、手术)。
(1)对房颤药物治疗的思考
传统治疗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冠心病引起房颤时才开始治疗,房颤一旦发生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的临床后果;基础疾病发生之前的炎症和纤维化使心房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是作用于离子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难以维持窦性节律的原因。
心房重构(电生理重构和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病的重要环节。理论上可以延缓或逆转心房重构的治疗手段都可以作为房颤的上游治疗。
(2)房颤的上游治疗
方案:针对致心律失常的潜在疾病进行干预,强调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本质:基于氧化应激、心肌炎症、RAAS激活等因素,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和基质展开治疗;
作用:①一级预防:预防或延迟高血压、心衰和炎症相关的心肌重塑而阻止房颤发生;②二级预防:通过药物干预,降低房颤复发或进展为持久性房颤的几率。
主要药物:ACEI、ARB、他汀类药物、w-3多不饱和脂肪酸(w-3PUFA)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3)临床研究进展
√一级预防
LIFE研究随访了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接受ARB(n=)或阿替洛尔(n=)治疗,结果显示,相似降压水平下,ARB较阿替洛尔降低新发房颤危险33%。VALUE研究最终共随访例高血压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随机接受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结果显示,在降压达标的前提下,ARB较氨氯地平降低首发房颤危险16%,ARB较氨氯地平降低持续性房颤发生风险32%。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LIFE、STOPH2、CAPP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ACEI/ARB可使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下降23%。荟萃分析显示,ACEI/ARB可有效预防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TRACE研究显示,群多普利能够预防心梗后患者房颤的发生;GISSI-3研究显示,赖诺普利不能预防心梗后患者房颤的发生。
ARMYDA-3研究入组例心脏术后病人,之前均无房颤病史及他汀治疗史,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减少心脏术后新发房颤(35%vs57%,P=0.)。一项荟萃分析共收集了3项随机对照研究和10项观察性试验,入组人群共例,结果显示,术前他汀应用可减少术后任何形式的房颤发作22%,减少术后新发房颤34%。
目前研究并未证实服用w-3PUFA能够有效防治AF的发生;值得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緱鑺卞灏戦挶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墜鏈灏戦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