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预告
今天下午3点播出的《活到岁》节目,将邀请交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讲讲“房颤的综合防治”。
你知道“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猝死的原因吗?你知道苏联缔造者列宁为什么晚年会半身瘫痪吗?你知道“硬汉”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是怎么不得不放弃对国家的守卫的吗?你知道香港武打明星刘家辉为什么后来只能做轮椅吗?击垮他们的罪魁祸首就是脑卒中,这么多的伟人名人均无能为力,它这么可怕,为什么这样?怎么办呢?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栓事件。其中,50%以上的血栓事件是由房颤引起的。脑卒中的发生,轻则致残,重则致死,这种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因此控制住血栓事件,相当于握住了脑卒中发生的“命门”。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
房颤是由于心房产生异常电信号,导致心房极不规则的颤动。房颤时,一方面由于心房不规则颤动,导致左心房内血流减慢,血液淤滞于左心房末端的左心耳内形成血栓(房颤90%血栓位于左心耳)。血栓脱落后会随血流流向全身各重要器官血管,可以导致脑部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致残致死性疾病,其中脑血管栓塞(俗称脑梗死),最为常见和严重。一旦发生脑梗死,轻者出现轻度活动或语言障碍,重者产生终生残疾甚至丧命。另一方面,房颤时,由于心律/心率紊乱,病人会产生胸闷、心慌等症状,当发展到心力衰竭时还可能出现心衰的各种表现。
如何预防房颤
保持愉快的预防中最基本的
心房颤动患者心情多较忧郁、烦躁、情绪低落。保持心情平和,消除思想顾虑和恐惧感,增强信心。避免长期精神紧张思虑、情绪过度。
控制好相关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并经常监测,使血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减少血压的波动。
2、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控制饮食、药物等方法使血糖达标。
3、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好血脂水平,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4、心衰患者积极控制心衰。如果有严重心脏瓣膜病的患者,需要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5、注意不良反应。
心房颤动患者要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定期复查心电图,观察心脏节律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或有明显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身体不适,医院就诊,及早处理。
6、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
因为这类药中可能含有刺激物,易促发不规则心律,服用这类药物前应当询问医生或仔细阅读说明书。
另外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尤其是有血栓的病人要注意防止突然用力地剧烈咳嗽,减少血栓脱落的机会。
控制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进行健身,老年人可进行一些轻松愉快又不至于增加心脏负担的全身性活动,如打太极拳,养鱼、种花、散步、保健操、练气功等。
心房颤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若发作程度较轻时,可以根据原发心脏病的状况及体力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休息。
饮食原则
1、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稳定饮食。忌过饥或过饱。
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常要进行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以免因饮食因素而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到医院复查抗凝效果(INR)的头天和检查当天,更不能随意更改饮食。
2、不吃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对于房颤患者是白害无一利。
(1)少饮浓茶和咖啡、可乐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咖喱、辣椒等;
(3)做到戒烟、限制饮酒。
吸烟是冠心病和肺部疾患的明确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正在吸烟人群患房颤的风险是从不吸烟患者的2倍。饮酒也可以增加房颤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取酒精量每增加10克,房颤风险就增加约8%。因此戒烟、戒酒对房颤的预防非常重要。
房颤者可以少量饮酒,酒类中以干红葡萄酒最好,白酒次之,每日饮酒以不超过二两为宜,不能贪杯。
3、清淡饮食
大多数房颤是因高血压、冠心病引起,对这些患者而言,保持清淡饮食,是最佳的辅助治疗。
(1)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
水果、蔬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含有较多的钾,对控制血压、保持电解质平衡都十分有益。
(2)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亦十分重要。
房颤患者不能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肥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3)平时做菜要少吃盐,尤其对伴有水肿的患者。
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少于5g。
房颤的治疗
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三种联合使用的方案:
(1)血栓及脑卒中事件的预防,这是房颤治疗的根本,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只要血栓风险高(男性CHA2DS2-VASc评分1分,女性2分),均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
(2)心律/心率的管理,可以通过导管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和目前最新的冷冻球囊消融)或药物治疗实现;
(3)心衰治疗
尽管规范的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和脑卒中事件,但由于抗凝药物出血风险较高,而且传统抗凝剂华法林还需要频繁验血监测剂量,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且缺乏良好监测指标,一旦出血,目前尚无特异性拮抗药物。大规模流行病数据显示4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没有进行抗凝治疗;美国PINNACLE注册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物不超过50%。由于华法林药效不稳定,80%的患者6个月后暂停服药,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停药率与华法林相似。患者的依从性是口服抗凝药应用的最大限制。特别指出,在我国目前能够接受并坚持长期抗凝的患者非常少(不足10%),有超过90%的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抗凝治疗,发生脑卒中和其它器官血栓栓塞的风险非常高。
理论上讲,预防房颤血栓最为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直接消除房颤,使患者始终维持正常心律,这样做算是釜底抽薪,解决了根本问题。但是真实情况是人类目前没有绝对把握治愈房颤,因为房颤的具体致病机制仍旧不清楚。针对房颤的消融术是最有希望的维持正常心律的办法,可是目前的成功率在50-90%之间,对于阵发性房颤相对较高能到70-90%,而慢性房颤只有50-70%的成功率。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和指南都不建议高血栓风险患者房颤消融术后停止预防血栓治疗,更不建议以预防血栓作为房颤消融术的目标。也就是说预防房颤血栓,单纯的恢复正常节律对于高血栓风险的患者是不可行的。
既然手术消融预防房颤血栓不靠谱,口服抗凝药又有出血副作用及其他缺陷,那么怎么才能相对安全又有效的预防血栓呢?仔细想来,左心耳集中了90%的房颤血栓,如果能够彻底挡住左心耳的血栓,理论上我们可以消除90%的房颤血栓风险。好在左心耳是个袋状结构,只有一个狭窄通道与左心房相连,只要堵住狭窄的通道,血液就进不去,一方面血栓原料没了,另一方面,即使里面有血栓也出不来了。因此,一项伟大的革命性技术诞生了—左心耳封堵技术。
左心耳封堵是微创介入手术,始于年。在静息麻醉下,经患者的股静脉将一根导管穿过房间隔,将一个伞型网状封堵器送到左心耳部位,把左心耳口部堵住。这样一次微创手术就从源头上堵住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达到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就能预防血栓和脑卒中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口服抗凝药的出血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能够有效减少大出血、出血性和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以及心源性死亡,主要适用于那些不能或不愿服用抗凝药以及具有高出血风险的人群,且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