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心慌心跳的感觉都消失了,右手右脚也明显有力了。”53岁的王叔(化姓)因房颤十年引发中风,于3个医院接受了射频消融手术。近日,他回院复查,扩大的左心房有所减小,心脏血流改善,中风后遗症也逐渐康复。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书林教授表示,房颤容易使血液淤积心房形成血栓,导致脑栓塞或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房颤需要规范抗凝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大多数患者还可通过射频消融手术,获得根治性治疗。
房颤中风死亡率高
王叔从十年前开始感到心慌不适,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医院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房颤动,予口服可达龙(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此后,王叔心慌症状仍反复发作,近一两年来更是发作频繁,有时一天症状持续数小时。
去年底,王叔某天起床时感觉右侧肢体无力,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塞”。医生考虑为心房血栓脱落引起中风,及时做了溶栓治疗。
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王叔安全度过了3个月的中风急性期。医生告诉他,如果不控制好房颤,可能还会再度诱发中风。于是,他随后来到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吴书林教授接诊了王叔。
吴书林介绍,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部分患者可在重体力劳动下发作。而房颤最严重的后果还是诱发中风。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瘀滞在心房(特别是左心耳)内,逐渐凝结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导致中风。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吴书林指出,心房中凝结成块的血栓较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更是高达50%。
导管消融根治房颤
临床上,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后者又可分为早期房颤(7天-1个月)和长程房颤(3年以内)。吴书林表示,早期房颤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包括规范的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发作频繁、症状严重且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的房颤,以及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建议选择导管消融根治术。
因王叔房颤发作已超10年,加上持续性房颤已经导致了中风,为避免发生二次中风,他听从吴书林教授的建议,决定接受消融治疗。
手术采用特殊的导管经静脉插入到心脏,在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引下,围绕左右肺静脉、左右心房峡部进行环状线性消融,消灭触发房颤的异位点。手术持续了2个小时,术后检测房颤消失。术后3天,王叔康复出院。
吴书林说,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大多数的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现在,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适应症不断前移,基本上只要有手术意愿、心房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房颤患者,都能通过该微创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据悉,目前国内房颤单次消融的随访成功率近80%。房颤复发或首次手术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考虑行二次手术,二次以上消融成功率为80%-90%。
封堵左心耳防中风
近日,王叔回院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前后径由45mm减小至36mm,心脏射血分数由67%增加至74%,心功能有所改善。经综合评估,他的中风发生风险较高,仍然需要继续抗凝治疗。
吴书林强调,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后仍需继续抗凝治疗2个月,评估房颤有无复发,今后是否还需要吃抗凝药。对于中风高危患者,必须终身抗凝治疗。
吴书林指出,我国目前有万房颤患者,但只有不到10%的患者正规吃抗凝药,大多数患者还在吃阿司匹林,不能真正预防卒中。
“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正逐渐成为临床认可并行之有效的房颤卒中预防方式。”吴书林表示,该微创手术通过大腿内侧静脉,将导管送入心脏,在左心耳释放封堵器,经过一段时间,心脏内皮细胞将覆盖封堵器表面使左心耳完全闭合。绝大部分患者在手术45天后可停用抗凝药物。
专家简介
吴书林
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临床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合作导师。
任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委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和研究工作。自年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至今已治愈多例各种心动过速病人。年率先在国内应用心电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速)电生理标测定位和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
主编/副主编著作4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共6项。
□记者江玲通讯员靳婷冯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