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跳的感觉都消失了,右手右脚也明显有力了。”53岁的王叔(化姓)因房颤十年引发中风,于3个医院接受了射频消融手术。近日,他回院复查,扩大的左心房有所减小,心脏血流改善,中风后遗症也逐渐康复。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书林教授表示,房颤容易使血液淤积心房形成血栓,导致脑栓塞或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房颤需要规范抗凝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大多数患者还可通过射频消融手术,获得根治性治疗。
房颤中风死亡率高
王叔从十年前开始感到心慌不适,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医院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房颤动,予口服可达龙(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此后,王叔心慌症状仍反复发作,近一两年来更是发作频繁,有时一天症状持续数小时。
去年底,王叔某天起床时感觉右侧肢体无力,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塞”。医生考虑为心房血栓脱落引起中风,及时做了溶栓治疗。
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王叔安全度过了3个月的中风急性期。医生告诉他,如果不控制好房颤,可能还会再度诱发中风。于是,他随后来到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吴书林教授接诊了王叔。
吴书林介绍,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部分患者可在重体力劳动下发作。而房颤最严重的后果还是诱发中风。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瘀滞在心房(特别是左心耳)内,逐渐凝结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导致中风。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吴书林指出,心房中凝结成块的血栓较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更是高达50%。
导管消融根治房颤
临床上,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后者又可分为早期房颤(7天-1个月)和长程房颤(3年以内)。吴书林表示,早期房颤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包括规范的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发作频繁、症状严重且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的房颤,以及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建议选择导管消融根治术。
因王叔房颤发作已超10年,加上持续性房颤已经导致了中风,为避免发生二次中风,他听从吴书林教授的建议,决定接受消融治疗。
手术采用特殊的导管经静脉插入到心脏,在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引下,围绕左右肺静脉、左右心房峡部进行环状线性消融,消灭触发房颤的异位点。手术持续了2个小时,术后检测房颤消失。术后3天,王叔康复出院。
吴书林说,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大多数的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现在,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适应症不断前移,基本上只要有手术意愿、心房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房颤患者,都能通过该微创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据悉,目前国内房颤单次消融的随访成功率近80%。房颤复发或首次手术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考虑行二次手术,二次以上消融成功率为80%-90%。
封堵左心耳防中风
近日,王叔回院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前后径由45mm减小至36mm,心脏射血分数由67%增加至74%,心功能有所改善。经综合评估,他的中风发生风险较高,仍然需要继续抗凝治疗。
吴书林强调,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后仍需继续抗凝治疗2个月,评估房颤有无复发,今后是否还需要吃抗凝药。对于中风高危患者,必须终身抗凝治疗。
吴书林指出,我国目前有万房颤患者,但只有不到10%的患者正规吃抗凝药,大多数患者还在吃阿司匹林,不能真正预防卒中。
“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正逐渐成为临床认可并行之有效的房颤卒中预防方式。”吴书林表示,该微创手术通过大腿内侧静脉,将导管送入心脏,在左心耳释放封堵器,经过一段时间,心脏内皮细胞将覆盖封堵器表面使左心耳完全闭合。绝大部分患者在手术45天后可停用抗凝药物。
专家简介
吴书林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的诊治,尤其是导管消融术治疗各种心动过速国内领先
医生概述: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卫生系统“九五”期间“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侯任主任委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诊疗特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的诊治,尤其是导管消融术治疗各种心动过速。至今已治愈多例各种心动过速病人,年完成射频消融术超过例,置入起搏器例。年率先在国内应用心电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速)电生理标测定位和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临床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国际任职:美国心律学会Fellow。
南方农村报记者江玲,通讯员靳婷冯君
学术职务:
国家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省市级: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杂志任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10种杂志的编委和副主编。
项目成果:
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和医学研究工作。自年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组建了我院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和起搏治疗专业组。至今已治愈多例各种心动过速病人,年完成射频消融术超过例,置入起搏器例。年率先在国内应用心电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速)电生理标测定位和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临床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射频消融导管研制》课题,取得了新型复合端电极、多硬度渐变复合电生理标测和消融导管的设计和制作等多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生产空白。主持完成《国产与进口射频导管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国内多中心研究》;国产电生理标测电极导管和射频消融导管的上市,为卫生部同类产品的招标降价(近20%)起了重大作用。主持的《特发性流出道室心律失常的研究》获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资助。年获广东省“名医工程”项目。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射频消融导管研制”。
国家专利:1.实用新型专利:房间隔穿刺针设计人:吴书林、马坚、陈雄、郭环球专利号:ZL.4。2.实用新型专利:网篮电极导管设计人:吴书林、成正辉、韩永贵、郭成军专利号:ZL.0。3.实用新型专利:轨道射频消融导管装置设计人:吴书林、成正辉、韩永贵专利号:ZL.0。
获奖情况:
国家级: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年获中国心脏电生理杰出贡献奖。
省市级:获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主要论著: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和副主编著作40多部。
社会荣誉:9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年至7年为第八、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