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全国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常委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委员;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
擅长:心律失常的药物、射频消融和起搏治疗。
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有限,尤其对潜伏在房颤背后危害性极大的脑卒中这只“猛虎”,存在认知盲点。6月6日是第三个“中国房颤日”,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萍教授指出,可以通过六个问答来认清房颤真面目,提高房颤患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意识。“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死亡率的直接措施,也是房颤患者的首要治疗策略。”
一问:心悸、心慌是病吗?心悸、心慌可能是房颤初期的主要症状,需警惕!
房颤,通俗来说就是心房颤抖。正常的心脏是有规律地跳动,“颤”就是心房跳得不规律了,两个心房不工作了。原先心房、心室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只能由心室单独完成。
房颤患者的心房就像生了“抖抖病”,每分钟颤动的频率高达次—次。这种极不协调的“乱颤”,会使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导致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症状。
张萍教授提醒,房颤有一定的隐匿性,当发生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医院做个心电图,就能确诊是否有房颤。
二问:房颤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事?错!
有数据显示,8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过往,房颤大军以老年人为主,可近年来,门诊上中青年患者并不鲜见,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更容易中招。
“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张萍教授指出,中青年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饮食习惯,定期体检。
三问:房颤是小事吗?房颤无小事!
张萍教授指出,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会淤滞在心房,会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脑部供血,就会导致脑卒中,即人们常说的“中风”。
房颤是脑卒中这头“猛虎”的诱饵,会将脑卒中的风险提高5倍,且房颤相关性卒中会比其他病因引起的卒中危害更严重,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据调查,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减少中风的风险和危害。
四问:房颤引发的脑卒中能预防吗?《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谈到预防血栓形成,不少人以为阿司匹林是“首选”。但事实上,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效果较好。“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有限。《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更推荐像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这类作用于凝血因子的口服抗凝药物。”张萍教授说。
五问:什么样的抗凝药管用?几十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价格很便宜。但它有诸多不足: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需要不断调整剂量;受食物、药物影响大;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此外,如果剂量调整不好,可能不能达到预防中风的效果或增加出血几率。用药麻烦,使得华法林在我国的使用率很低。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类新型口服抗凝药,代表的有达比加群酯等,在预防脑中风的效果比华法林更优,也更安全,而且无需频繁验血监测,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张萍教授指出,“全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预防中风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尤其在在亚洲人群中的实验结果表现的更为优秀。希望这样的药能够尽早纳入医保,让更多房颤患者能用上。”
六问:选服抗凝药需注意哪些事项?张萍教授提醒,在选择房颤抗凝药时应注重的是所选择的抗凝药对缺血性脑中风的预防效果是不是好,药物能否持续24小时稳定地保护房颤患者免于中风威胁,以及它的安全性。服用抗凝药时可采取一些小技巧,如以整杯水服下、与食物同时服用等,以减少和消除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