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亦称心房纤维性颤动,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我国有逾万房颤患者,而且发生率还在升高,发病年龄也逐步提前,临床上30~40岁左右年轻患者、甚至20多岁患者也非罕见。
房颤发作时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房颤导致脑卒中风险升高4~5倍,是致残的重要原因;长期房颤还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使患者死亡率增加1倍。因此,房颤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引起广大患者的高度重视,需要积极求治。
导管消融是有望消除房颤的微创疗法
该疗法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历经十余年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例病例,其安全性、有效性已获得充分验证,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房颤指南规定的药物无效阵发性房颤的首选疗法,也是指南推荐的持续性房颤恢复窦性心律的可选方法。导管消融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围绕肺静脉进行消融,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附加其它部位消融。导管消融系微创手术、局麻下进行,手术时间一般在1.5~2.5个小时左右。
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房颤消融效果会有差异?
首先,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规律,早期病变局限,病情较轻容易控制,病情迁延后病变增多、扩散,此时再控制难度加大,甚至难以控制。房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也符合这个规律。
另外,从自然病程来看,房颤一般经历早期阵发性阶段和后期慢性持续性阶段(阵发性房颤每年有15%~30%的比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据此房颤也可粗略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持续性房颤两类。导管消融实践发现,阵发性房颤病灶局限于肺静脉周围,通过简单消融隔断肺静脉电传导即可有效根治;待房颤持续后,病灶不止局限于肺静脉,可能已扩散于整个心房,此时仅肺静脉消融不够,还需尽可能消融其它病灶,并切断多条异常传导路径,因此消融大大复杂化,而且很难一次消融彻底,这就是导致慢性持续性房颤消融效果不如阵发性房颤的原因。
因此,房颤导管消融“宜早不宜迟”。导管消融最佳时机是在房颤的阵发性阶段,此时消融事半功倍,错过这一阶段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消融事倍功半。应当鼓励病人在房颤处于阵发性阶段时得到最佳治疗。
房颤常给人以“自愈”的错觉
既然房颤消融宜早不宜迟,很多患者也明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仍有大量病人丧失最佳治疗时机,一拖再拖,以致于房颤难以控制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患者不知道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可能与房颤的“伪自愈”现象有关。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慌、胸闷等症状非常明显,待进展为慢性持续性房颤后,心慌、胸闷往往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给人以“自愈”的错觉。其实不然,房颤是加重了而不是“自愈”了,因为并发症可能性更大了,治疗效果更差了,症状减轻仅仅是机体耐受的结果。
总之,房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心血管健康的疾病,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自身卫生保健意识,尽早就诊,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来源:话说卒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