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药物抗栓(抗凝药物)
去除LAA(切除)
预防血栓进入循环中(结扎、封堵)
2、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凝血级联反应中的治疗靶点3、新型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固有局限不再强调HAS-BLED评分,而是注重全面评估出血危险因素
高出血风常常导致OAC治疗中断,现行的出血风险评分包括HAS-BLED评分、ORBIT评分、ABC出血评分,主要针对VKAs治疗的患者
脑卒中与出血危险因素重叠,如老年患者;高出血风险评分一般不应中断OAC治疗,相反,应确定出血的危险因素,治疗可纠正因素
4、房颤卒中的预防流程推荐5、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措施的推荐新指南推荐:根据卒中的严重程度,缺血性卒中的后1-12天起始抗凝治疗。
6、老年房颤抗凝的最佳治疗窗7、可继续服用华法林的人?稳定容易控制的INR
无Xa及IIa因子抑制剂
不愿意一日两次用药的(Dabigatran,Apixaban)
三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得到了相同级别的推荐。
指南指出:
-暂无证据证明NOACs之间孰优孰劣
-鉴于不同试验的异质性,在缺少直接对比试验的情况下确定哪一种新型OACs是最佳药物是不恰当的
8、抗凝药物相互转换的方法VKA转换为NOAC,应将INR降至2.0;
NOAC转换为VKA:与VKA重叠使用2-3天,直到达到VKA的最佳治疗目标。
9、抗凝患者活动性出血的管理10、新指南对心室率控制的相关推荐11、房颤患者急性期心室率控制流程12、房颤患者慢性期心室率控制流程13、新指南对节律控制的相关推荐14、新指南对ACEIs/ARBs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推荐15、近期发生房颤患者的节律控制流程16、症状性房颤患者起始和长期节律控制治疗流程支持导管消融使用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升,导管消融现已成为房颤管理的主流
对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症状复发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节律控制的选择之一(IA阵发性;IIaC持续性),成为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线替代选择(IIaB)
17、房颤患者进行心脏手术的节律控制流程房颤手术可能是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肺静脉隔离术,以及持续性房颤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双心房迷宫术
无论进行房颤手术或左心耳封堵术,伴卒中风险的患者应继续口服抗凝药治疗
小结
新指南推荐>65岁的患者,应进行房颤筛查;且强调ECG在房颤筛查中的地位;对房颤的分类沿用了既往的五大类型,症状分级仍推荐采用EHRA分级,但将2级细分为2a级和2b级
多种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可增加房颤风险,高血压增加房颤风险32%,心梗增加房颤风险46%,心衰增加房颤风险43%
新指南推荐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推荐新诊断的房颤患者从5大领域进行评估
新指南仍推荐CHA2DS2-VASc评分用于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且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措施做出详细推荐
新指南推荐ACEIs/ARBs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
王吉云
编辑
方露
医院
心脏中心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博士
王吉云
专业方向:
1、从事心血管临床及心律失常药物及介入治疗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