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
撰写
马长生(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
责编
邢辰
● ● ●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近期的研究资料显示,房颤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可能更为广泛。
随着治疗手段的日益进步,房颤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了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之外,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和房颤导管消融逐步被广泛应用,房颤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变化能否真正转化为房颤患者的临床获益,仍然需要进一步评估。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首次提出并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房颤管理模式,即由全科医生、心脏及房颤-卒中专家、外科医生共同构建专业诊疗团队,合理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房颤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提供多种房颤治疗的选择方案,根据患者的意愿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长期依从性。
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房颤管理路径应包括从诊疗到随访在内的全部内容。对于初诊房颤患者需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评估,评估内容主要集中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诱发因素或基础疾病、卒中风险和抗凝、心室率控制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行节律控制等5个方面。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抗凝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开始治疗前向每一位房颤患者解释预期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获益有助于降低患者过高的治疗期望,并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多数房颤患者需由接受过训练的护士及心血管科医生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持续优化管理,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积累,我们认识到房颤的防治不应局限于房颤本身。年发表在TheLancet上的RELY房颤注册研究在47个国家纳入了例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随访1年时间。结果显示,即使在抗凝治疗率达到54%的前提下,患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其中因心力衰竭死亡占30%,而卒中死亡仅占8%。GARFIELD-AF研究对例新发房颤患者随访2年的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共死亡例,在抗凝治疗率达到60.8%的前提下,年病死率为3.83%,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死亡,年发生率为2.41%,其次为心血管死亡,年发生率为1.55%。这些研究提示,房颤的管理和预后的改善不应仅辽宁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