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友可能听说过“房颤”这个词,尤其是患有先脏病的病友。那么,什么是房颤呢?房颤具体会带来什么严重危害呢?
先来说说房颤的危害,房颤的危害往大的说可以导致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从而引起偏瘫,肢体缺血坏死进而截肢;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往小的说,房颤可以引起经常性的心慌、心悸、心前区不适感,生活质量下降。也正是因为房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近几年对房颤才越来越重视起来。而若想了解房颤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就有必要先了解下房颤。
其实,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以一种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存在。
人的心脏就像一个血泵,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正常的时候是通过这四个腔室不间断的、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对人体各个器官的血液泵出和供应的。而指导心脏四腔室进行规律舒缩运动的是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心脏的电传导系统正常情况下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在窦性心律的时候,是心房先收缩和舒张再发生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而且这种运动是规律有效的运动。
但是当某一种病因导致窦性心律被取代(比如房颤),心房肌失去了正常的电激动,就失去了有效收缩功能,代之以看起来类似颤动的无效收缩时,就是房颤。而房颤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心房不再收缩或发生很小范围的多点运动,或者完全静止,这样的话,在心房壁上和一个叫左心耳的先天发育的遗留问题部位就很容易形成血栓,而这个血栓一旦脱落,就有可能栓塞到脑动脉或肢体的动脉,造成偏瘫和肢体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即使没有形成血栓栓塞的并发症,房颤的患者由于心律的不整齐,会造成很明显的心慌、心跳强弱不等、心悸感、头晕、乏力等,患者会很不舒服。在同时患有冠心病的人,由于心律不齐和心室率快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发作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如果长时间的房颤并且持续较快心室率的话,还会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
当然,发生房颤后要想形成血栓也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来说房颤持续48小时以上就有可能形成血栓。现在,经过对房颤的研究,人为的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经干预终止的);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永久性房颤(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窦性心律或维持窦性心律的房颤)。首诊房颤(首次监测到的房颤);非瓣膜性房颤等。而对于以上类型的房颤,无论其他治疗采取什么措施,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个别的除外)。
前面提到房颤大多作为一种症状存在,多数是有病因可循的,造成房颤的病因概括起来有:急性病因:饮酒、手术、触电、心肌炎、肺栓塞、其它肺部疾病以及甲亢等,这些基础疾病成功治疗可能消除房颤。心胸手术后早期房颤是常见的并发症。与心脏病有关的房颤:心脏瓣膜病人(二尖瓣狭窄最常见)、冠心病、高血压(特别左室肥厚)等;与心血管疾病无关的房颤:在年轻人大约30%-50%阵发性房颤和20-25%的持续性房颤为孤立性房颤。神经性房颤:对于易感人群,自主神经系统通过迷走或交感张力增强可以触发房颤。
对与房颤的治疗,近几年也成为心血管病研究的重点,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控制节律和频率的治疗(主要是微创介入导管消融和药物);房颤左心耳介入封堵治疗和抗栓治疗。可惜的是,病因治疗因为时机的问题往往难以实现。而微创介入导管消融治疗由于可以使相当一部分房颤患者通过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来获益是目前比较推荐的,但仍然存在治疗时机的问题。房颤左心耳介入封堵治疗由于病情和经济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那些错过以上治疗机会或因某些原因无法进行微创介入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的患者,控制适当的心室率、控制血栓栓塞并发症就成了重中之重。
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我国对与房颤的常规华法林钠抗凝治疗比例还不到10%,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当然这里面有多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口服华法林钠进行抗凝的时候,要定期检测血INR值,但很多患者难以坚持。而较好的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由于价格的问题,在中国目前难以全面推广。这就要求医生们对房颤患者的宣教要到位。
以上这些针对房颤的治疗方法需要个体化的应用于患者,因此,作为医生仍然建议在患了房颤后患者要提高认识,尽快找专业的心内科医生就诊,以便制定出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无论怎么说,通过国家卫生部门对房颤的宣教、医生对房颤认识的提高、患者对房颤的重视和,以及技术的改进对房颤的治疗进步,我国的房颤患者也正在迎来一个规范治疗的春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