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有限有关,尤其对潜伏在房颤背后危害性极大的脑卒中这只“猛虎”,存在认知盲点。
年6月6日是第三个“中国房颤日”,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吴立群教授指出,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死亡率的直接措施,也是房颤患者的首要治疗策略。
心悸、心慌可能是房颤心悸心慌,这是心律失常常见的症状,也是房颤的常见症状。
什么叫房颤?我们正常的心脏跳动是一个收缩一个舒张,有规律、有节律性,整体的心脏像一个泵,把外面的血吸回来,像水泵一样吸回来,然后经过肺部气体交换以后再打出去,这样一收缩、一舒张,保证正常的吸血、排血功能。
通常心脏的节律正常是60~次/分,但是房颤的时候心房的频率是~次/分。房颤造成的结果就是两个,一个就是心脏跳动过快,心脏不能很好地舒张,舒张期短了,外面吸回来血的时间短了,排出去血的时间也相应短了,大多数的血都积在心脏里,引起心衰。第二个结果,心脏跳动过快,心房基本不收缩了,血流处于淤滞状态。血流里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心房血流呈淤滞状态,红细胞、血小板就沉淀下来,变成一个松软的血栓。这个松软的血栓若从心脏壁掉下来,就会随血流流到脑动脉,通常老百姓叫中风,我们叫栓塞。如果堵在肾脏血管里面,就叫肾栓塞,如果堵在肠系膜血管,就造成肠系膜血管栓塞。因此,房颤血栓脱落可以造成很多不同的器官栓塞。
心电图可发现房颤有症状的房颤者,通常因心慌心悸等症状一定要查到水落石出,就诊断出患有房颤。没有症状的房颤者,通常是通过普通的心电图检查而发现的。也有很多病人,就是感觉一阵心慌,医院做心电图,又查不出毛病,这种病人就要做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甚至多次动态心电图或更长时间的跟踪随访,才可能明确存在房颤。
现在还有好多智能心电图检查设备,包括手机、手表,当心悸心慌时,按一下就把当时的心电图记录下来,这时可发现房颤。
由于房颤会引发脑中风、心衰、肾栓塞等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建议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脉搏和心电图。因为房颤与中风、心衰有关,很多人没有症状,一发现就以危急的中风或心衰为首发症状。定期摸自己的脉搏,看规则不规则,如果不规则了,要定期做心电图,尽早发现房颤,预防房颤可能带来的中风、心衰等问题。
哪些危险因素易导致心房颤动房颤不仅仅是老年病,很多易发因素、诱发因素会引发房颤,包括心脏内的和心脏外因素。心脏内的诱发因素,包括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衰等,与心脏病有关系的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亦可诱发房颤,房颤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
抗凝能预防房颤引发的中风《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谈到预防血栓形成,不少人以为阿司匹林是“首选”。但事实上,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效果较好。“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有限。《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更推荐像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这类作用于凝血因子的口服抗凝药物。”
几十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价格很便宜。但它有诸多不足: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需要不断调整剂量;受食物、药物影响大;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此外,如果剂量调整不好,可能达不到预防中风的效果或增加出血几率。用药麻烦,使得华法林在我国的使用率很低。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类新型口服抗凝药,代表的有达比加群酯等,其预防脑中风的效果比华法林更优,也更安全,而且无需频繁验血监测,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全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预防中风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亚洲人群中的实验结果表现得更为优秀。我们目前做导管消融的前期准备时,会建议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
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选择为什么发生房颤?就是心房肌肉长到肺静脉里,各种因素下使得房颤发生。所以,把肺静脉电隔离,使得病灶在肺静脉传不出来,就可以阻断房颤发生。
非药物治疗房颤目前有两种主要手段:冷冻和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年初就开始在临床开展了。年全国做了2万多例射频消融。这个技术是用导管一点一点地消融,做到肺静脉电隔离,其缺点是容易漏打,导致缺口使隔离阻断不完全。
冷冻法治疗房颤,是通过钢丝进入肺静脉,把带球囊的导管充气,顶住肺静脉进行冷冻,在零下35℃的温度以下,形成连续的损伤,使得肺静脉里的病灶不能传到心房导致房颤。年,全国总共做了例左右的冷冻消融术,其中,医院余例,在上海地区居首位。这余例冷冻消融的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大概68%没有房颤发作。房颤消融有个空白期,部分病人术后可能由于急性炎症损伤,在急性期会有房颤发作。但是经过空白期,即三个月以后,评估是否有房颤,三个月以后,没有超过30秒以上的房颤发作,为手术成功。我们发现,房颤冷冻消融三个月时,近80%的病人没有房颤;六个月时近86%的病人没有房颤发作。
专家简介
吴立群
现任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中心主任。主要学术任职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组副组长等。主编或主译《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学》、《临床心电生理学》、《心脏科医生值班手册》等专著共10余部。
?cine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bfzzz/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