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脏科袁铭刘彤
大连医院医院夏云龙
年8月28日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公布了大连医院医院夏云龙教授和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合作完成的一篇研究,提示既往未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肿瘤患者房颤发生风险增加。
近年来,老年人群的肿瘤发生率逐年增加,且其与房颤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所以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此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房颤发生之间是否相关性。
研究者在PubMed和WebofScience上检索有关肿瘤和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或观察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开始至年6月,提取并合并比值比(ORs)或风险比(HRs)及95%置信区间(95%CI),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
此研究共纳入5篇文章,包括5,,位患者,平均年龄为53-75岁。结果发现肿瘤患者房颤发生风险较非肿瘤人群高47%(OR1.47,95%CI1.31to1.66,p0.;I2=67%,p=0.02),而且肿瘤确诊后的90天内房颤发生风险最高(OR7.62,95%CI3.08-18.88,p0.),但肿瘤确诊时间的逐渐延长,房颤发生风险逐渐下降。
图1肿瘤与房颤发生风险荟萃分析森林图
研究提示肿瘤患者房颤发生风险较高,特别是肿瘤确诊后的90天内。因此,肿瘤患者在房颤高风险期内应注意房颤的预防和监测。
图2ESC壁报交流现场
专家简介
夏云龙,主任医师,教授,大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于瑞典隆德大学心脏科获得博士学位,曾赴德国汉堡与法国波尔多心电生理中心交流学习。现为国际动态心电图与无创心电学会董事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颤工作组成员,中国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成员。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委,大连市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多种国内外医学期刊副主编、编委、特约编委等。长期从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工作及研究,尤其擅长复杂心律失常以及心房颤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和心力衰竭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等。
专家简介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科研科副科长,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心房颤动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房颤工作组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JACC、CirculationAE、Stroke、JAHA、HeartRhythm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循环在线∣专业心血管平台长按,识别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北京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