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徐伟教授担任主编的《江苏省第十届心脏节律管理论坛》特刊,已经出版发行。小编将为您奉上本期特刊的全部文章,精彩好文连载中……
特刊图片
夏云龙大连医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医院副院长,大连医院院长...
肿瘤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全人群患病率为1.5-2%,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除年龄之外,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都会增加新发房颤的风险。老年人群的肿瘤发生率显著升高,且易合并一些房颤的危险因素,所以肿瘤和房颤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而抗肿瘤治疗本身造成的潜在心肌损害也可能增加房颤发生的危险,进而可能会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流行病学特征房颤和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数量有限。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纳入名新确诊肿瘤的患者,发现房颤的患病率为2.4%,而随访过程中1.8%的患者出现新发房颤。此外,一项全人群队列研究发现合并房颤的患者结直肠癌患病率为0.59%,而不合并房颤者则为0.05%。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新发房颤的比例较正常人群高。6%接受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出现新发房颤。Onaitis等通过观察名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现高达12.6%的患者会在术后出现房颤。Guzzetti等纳入名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发现结直肠癌/乳腺癌患者术后合并房颤的比例为3.6%,而非肿瘤患者则为1.6%。此外有文献报道名结直肠癌以及名食道癌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比例分别为4.4%和9.2%。ChinJH等和McCormackO等分别报道食道癌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比例高达10.8%和20.3%。由于样本量的大小各异,年龄、性别构成比的差异,肿瘤严重程度的不一致性,以及房颤筛查手段的不同,肿瘤人群房颤患病率和发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几乎所有研究均表明肿瘤患者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非肿瘤人群高,尤以肺癌及食道癌术后患者为著,而肿瘤导致房颤的机制目前仍具有一定争议。
二、肿瘤导致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肿瘤导致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肿瘤免疫等方面。如上所述,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房颤的比例显著升高。手术诱发房颤最常见于肺部手术,最近研究表明肺叶部分切除在肺静脉游离的断端可能会激发肺静脉电活动。同时,手术会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交感/迷走神经兴奋,这些因素均与房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年龄、男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与肿瘤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相关。心脏毒性是抗肿瘤治疗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并且与患者的死亡率相关。研究发现,多种抗肿瘤治疗方案会干扰心血管系统的自身平衡。化疗药物及放射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同时引起炎症反应和增加氧化应激。此外,肿瘤免疫导致的炎症反应可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可见,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肿瘤自身免疫反应的综合作用,可以导致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心肌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进而影响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浏览全部内容↓↓↓
推荐阅读
夏云龙:地高辛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
夏云龙:重视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的风险预测
夏云龙: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左心耳封堵:抗栓的分层选择
夏云龙:肿瘤心脏病学在中国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夏云龙:肿瘤心脏病学——新兴交叉学科
热点文章
夏云龙:肿瘤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