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两名医院痊愈出院的日子,6天前,他们成为该院心血管内科病区首次应用三维成像系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首批患者。该技术具有一次性根治、不用开胸等优点,但由于技术要求高,能成医院不多,此次“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心血管内科继开展心脏支架(起搏器)植入术后,介入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对两位患者而言,射频消融术成为快速高效控制房颤的首选,12月20日,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组学科带头人王静副主任医师在医院、贵州省房颤联盟理事周纬教授的指导下,首次应用三维成像系统,经房间隔穿刺在患者左心房标测左右肺静脉血管开口电位图,构成立体建模图形,依据这个立体建模图形给予患者两侧肺静脉开口环形消融,隔离肺静脉开口电位,术中成功隔离肺静脉电位。术后无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立体建模图形射频消融术可以治疗房颤、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等,其中难度最大的当属房颤射频消融术。该院已与贵州省房颤联盟理事周纬教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技术经验丰富的周纬教授会长期指导该院心血管内科,直至该科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医院、贵州省房颤联盟理事周纬教授(左二)在心内科为患者术前查房据了解,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我国每年新增“房颤”患者高达万人。传统的药物治疗通过控制心室率来改善病人症状,而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就国内而言,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房颤治疗的热点,也是心脏介入技术的难点。周纬教授正在给心内科医护人员授课该项技术的开展使得此类疾病患者不用再因治病而到外地奔波求医,为患者就近在家门口就医提供了便利,也给了急需治疗的患者更多“生”的希望。心脏射频消融术科普
一、简介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经导管向心腔内导入的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在1-3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基本设备包括X光机、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
二、注意事项
小儿具有血管细、心脏小等特征,实施射频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慎重选择。对于3岁以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尽量先采取药物治疗;3岁以上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对于早搏等心律失常,药物不能缩短病程,只是缓解症状,药物治疗要高度警惕其毒副作用;只有当心动过速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身体发育时才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适合情况下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三、术前注意事项
1.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一般需要住院进行,需要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和血液化验等)。
2.饮食注意事项:手术前6-8小时内不要进食进饮。
3.告诉医生所用药物的名字和剂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前3-5天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
4.告诉医生对药物过敏情况。
四、成功率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一次射频消融成功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房速、房扑、室早、特发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目前房颤的消融成功率阵发性房颤达到80-90%,持续性和慢性房颤也可达到60-80%,再次消融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
五、术后注意事项
1.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须按照医嘱卧床静养,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小时,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8-12小时,并患肢制动(限制不动),注意观察是否出血;
2.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饮食;
3.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片等检查;
4.如果术后心动过速有再次发作的感觉,但并未真正发作,不要紧张勿需特殊治疗;
5.术后一般1周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6.出院后如有复发,应及时就近记录心电图,并与手术医生取得联系,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7.射频消融术后需要抗凝治疗,一般需要1-3个月的抗凝药物,具体视患者的心律、年龄和全身情况而定。其他辅助药物的应用主要房颤消融术后使用胺碘酮,遵照医嘱服用,才能达到期望疗效。
联系方式
医院房颤门诊(心内科门诊)
电话
-
心血管内科住院部电话
-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6079.html